近日,一篇名为《南航CZ6101生死间》的长微博中,沈阳张先生讲述了自己飞机上突发肠梗阻的生死经历,他为此先后辗转三家医院都耽误了治疗,最终在北大人民医院手术切除80厘米坏死小肠,保得一命。微博一经发布,立即转发上万次,“肠梗阻”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热词。
“肠梗阻”顾名思义,是指肠子内容物在某一段肠道内发生“拥堵”,继而出现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便等情况。上海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普外科主任夏荣龙主任医师表示,引起肠梗阻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肿瘤。在老年人的急性肠梗阻中一定要想到可能存在肿瘤。他提醒,一旦出现无故腹痛、腹胀或伴有恶心和呕吐时,应立即前往医院,以免延误诊治。
七旬老太肠梗阻腹胀如鼓,命悬一线
75岁的孙阿婆自一年前被诊断为结肠癌肝转移至今,已经接受了10次化疗。起初,病情还控制得相对稳定,但前不久,老人的病情突然恶化,由于近一周没有排便、排气,腹胀如鼓,甚至出现了血压低、心跳加快的情况。家人急忙将老人送往公利医院,经检查发现,阿婆为结肠癌所致肠梗阻。
夏荣龙主任指出,出现肠梗阻,特别是急性肠梗阻,病人往往会腹痛难忍,此时如果不加以干预,可能有生命危险。据了解,肠梗阻不及时处理易造成肠道坏死穿孔,最终细菌及其代谢毒素部分渗入到腹腔和血液中,引发腹膜炎和毒血症,病人会因此进入中毒性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但摆在夏主任面前的难题是,若选择开刀动手术,因患者年事已高,还是肿瘤晚期患者,风险极大;若采用保守治疗,无法及时解除梗阻,老人随时可能死亡。经普外科、肿瘤介入科等相关科室专家讨论,根据“损伤再控制理论”,夏主任决定先为老人进行肠道介入支架联合微创手术,缓解肠梗阻危情。他介绍,根据经验总结,一般手术2周后便可实施限期结肠癌联合肝转移癌切除术,3周后病人即可痊愈出院。
肠道支架让患者免受“造瘘”之苦
夏荣龙主任介绍,近年来,老年结、直肠癌引发急性肠梗阻发病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以往多是采取手术治疗,往往需要进行临时或者永久性的“造瘘”。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恶性肠梗阻的治疗也由单一手术模式向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模式转变,而肠道介入支架联合微创手术就是其中一项主要治疗方式。“‘肠道支架’与造瘘不同,没有什么明显创伤,患者无需肠子上挨一刀‘造瘘’,对于他们来说就像做了一次肠镜检查。”
针对孙阿婆的病情,夏主任在肿瘤介入科专家的配合下,先将一根导丝穿过堵点,相当于在“山体”中打了一条隧道,消化道里原本所积聚的液体和气体得以流通。在吸出了整整2800毫升的积液后,阿婆的肚子一下子就瘪了,生命体征也随之逐步恢复正常。接下来,再导入网状自膨支架,撑开肿瘤所致梗阻的肠管,使固体物质也能通过,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疏导”。经过两周的等待,梗阻引起的肠壁水肿消除了,肿瘤也未扩散,肝胆组专家随即为阿婆进行了左半肝切除手术。而另一边,胃肠组专家也如期实施了左半结肠切除手术,老人术后恢复良好。据悉,在公利医院,已有多名像孙阿婆一样的病人,得到了这种多学科协作治疗方式带来的便利。
出现“痛吐胀闭”需警惕肠梗阻
不少有消化不良病史的老年人,经常会出现腹胀的情况。但专家提醒,一旦出现痛(腹痛)、吐(呕吐)、胀(腹胀)、闭(不排气)等症状时,就要高度怀疑是否患有肠梗阻。
据了解,老年人的肠梗阻症状多不典型,以不完全性肠梗阻多见,腹胀为最常见的症状,或有间歇性隐痛,或绞痛时断时续,大便量少,通而不畅,次数增多。由于老年人的敏感性较差,且常常忍耐轻微不适症状,容易忽视早期肠梗阻的征兆,出现便秘又往往自行购买通便药物服用,从而贻误治疗时机。
夏主任介绍,由于导致老年恶性肠梗阻的原因最常见的就是肠道息肉,肠道息肉癌变,迅速增长到一定大小,会导致排便不畅,引起肠道梗阻。因此,老年人要定期体检,每3年做一次肠镜检查。肠镜检查是确诊肠道肿瘤的金标准,对于不便进行肠镜检查的患者,可选择大便隐血检查和肿瘤指标血液检查等,这同时也是间接发现肠道肿瘤引起梗阻的方法之一。
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普外科特色推荐
1. 肠梗阻介入治疗
2. 内镜保胆微创取石技术
【专家简介】
夏荣龙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从事肝胆外科专业二十余年,现任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外科委员。师从裘法祖和陈孝平院士。近年来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发表国家级核心刊物论文7篇,SCI论文2篇,国际会议论文交流2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
擅长:主治肝内外胆管结石,肝胆胰肿瘤及肝硬化门脉高压手术,擅长内镜保胆微创取石技术和肝癌的综合治疗。
专家门诊:周二上午
(肝胆胰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