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重建新“江抗”
阳澄湖畔的东来茶馆,成为东路地区党向伤病员及抗日武装和人民群众传达指示的一盏明灯,成为鼓舞军民在困境中战胜日伪顽的希望所在,其贡献颇为新四军伤病员和当地群众赞许。尤其是在日寇封锁芦苇荡妄图困死伤病员的紧急情况下,胡广兴和胡小龙叔侄俩冒着生命危险巧演双簧,计送小船,由胡小龙潜入水中,巧妙避开敌伪盘查,以手托船驶入芦苇荡,帮助伤病员迅速跳出日寇的封锁圈,在东路地区抗日斗争史册上,留下了精彩而神奇的一笔。
1939年10月,陈毅在作出“江抗”主力与新四军挺进纵队合编、执行向苏北发展战略决策同时,对苏南东路地区的工作也作了具体部署。他要求,留在东路的部队由江苏省委领导,与地方党组织配合,坚持和发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对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和进攻,要给予必要反击,同时,在斗争中应多用各种灰色名义和灵活机动的战术。11月初,陈毅派原“民抗”政治处主任、“江抗”3路政治处主任杨浩庐,会同原“民抗”部队调出的陈岳章、张梦莹和章铁民3名营连级干部,在已回江阴县委工作的张志强带领下,从江阴西石桥出发,经戚墅堰坐火车到苏州,转乘班船到阳澄湖太平桥,尔后转到常熟陆巷传达指示。
生于1911年的杨浩庐是四川宜宾人,其时已经入党3年。这位新中国成立后任过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副部长的“江抗”领导骨干,军地两栖,是中共江苏省委最早派到常熟开辟工作的负责人之一,曾任常熟县委委员、常熟“民抗”政治处主任、“江抗”3路和“江抗”2团政治处主任,开展地方党的工作和领导抗日武装均有经验。杨浩庐和他的战友到达陆巷后,马不停蹄会见了坚守湖上后方医院的刘飞和夏光,并与在东塘市一带坚持斗争的张英、李建模、任天石、蔡悲鸿、翁迪民等人取得了联系。杨浩庐分头向军地有关领导同志传达了陈毅的指示:为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江抗”主力西移待机,留在阳澄湖地区的部队人员与地方党组织配合,重新建立武装,坚持原地斗争。杨浩庐征求刘飞意见,请他担任新组建部队的司令员。刘飞聆听陈毅指示后很受鼓舞,但考虑到自己伤势较重,不能带部队行动,遂推荐已完全康复且有战斗经验的夏光出任司令员。
夏光1909年生于湖南武冈县,1927年初进入毛泽东主持的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那时,毛泽东一家就住在离农讲所不远的地方,有时农讲所的支部活动也在那里进行。1927年3月,夏光由罗卓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没有候补期。入党仪式是在毛泽东住所举行的,和夏光同时入党的有4个人,新党员举行入党仪式时,由杨开慧为他们作掩护。土地革命时期,夏光在湖南从事过党的地下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夏光参加了新四军,任过1支队和三支队6团作战参谋,人称“一参谋”。东进作战中,夏光又于1939年8月出任“江抗”5路参谋长。刘飞认为,夏光任新“江抗”司令员是不二人选。
鉴于刘飞稍一咳嗽就吐血,湖上后方医院无法将子弹取出,陈毅决定通过地下党组织安排刘飞去上海治疗。
1939年11月6日,在路东特委代理书记张英主持下,东路地方党组织、“江抗”、“民抗”三方负责人,在常熟东塘墅一所破庙里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除张英外,还有常熟县委书记兼“民抗”政治处主任李建模、“民抗”司令员任天石、“民抗”参谋长薛惠民、苏州县工委书记翁迪民和夏光、杨浩庐、蔡悲鸿等8人。会上,杨浩庐首先传达了陈毅关于重建新“江抗”和坚持以阳澄湖为中心的苏常太抗日根据地的指示,然后组织大家分析了当前形势,讨论了重新组建部队、坚持原地斗争、迎接“江抗”主力回师的初步计划。
会议经过充分讨论,决定建立“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由夏光任司令员,杨浩庐任副司令员兼政治处主任,实际履行政治委员职责,原6团总支书记黄烽任政治处副主任,继续保留“江抗”东塘墅办事处,仍由蔡悲鸿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