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2月0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强化学科德育渗透 探索“景观”育人功能
  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有一门德育传统精品课程已经开设近30年——景观文化课。在这门课上,同学们跟随老师,带着课题,走进展览馆、博物馆、高科技园区等各种社会实践基地,完成课题探究。在组织社会考察、课题探究活动的同时,辅以审美课程、影视欣赏、歌剧欣赏、课本剧表演、陶艺制作、动漫制作等课程。

  日前,在上师大附中闵行分校,记者见到,景观文化课有了新的拓展——在传统的历史、人文领域之外,注入了更多的理科元素,开辟了“自然、科技景观”新线路。

  上师大附中闵行分校与上师大附中实行一体化管理。学校的德育工作继承上师大附中“德美一体,寓德于美,以美辅德”的优良传统,在“健全人格+现代素养”的育人目标引领下,积极创设有效的时间和空间,不断强化学科德育渗透,积极探索“景观”育人的功能。“传承的使命,不断超越自我的理念,让我们的传统课程不断注入新的元素,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校长严一平说。

  在历史、人文领域中继承传统

  景观文化课程的重要探究对象是历史、人文领域。学生组成小组,以学科知识作为背景,根据景点的历史人文特点,搜集相关材料,带着问题去现场踏访,回校后完成小论文。

  一堂活生生的教育课

  (唐时雨 高一年级党支部书记)

  平时的思想教育工作总感觉学生有点隔膜,自己觉得说理也有点抽象,但是这次的景观文化课却给了学生上了一堂活生生的教育课。这次主题教育活动中同学们的发言和课题论文,让我们这些一线的老师更加体会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力量。

  共产党,中国的领路人

  (高一(2)班 许昕洋 区优秀学生干部)

  今天,我们前往雨花台烈士陵园、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考察,这是很沉重的一堂历史课。平时谈爱国,爱党,总觉得有点飘忽。但今天的参观,却让我们明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只能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来实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当代青年的引路人。

  在自然、科技景观中走出新路

  如今,学校又为“景观文化课”注入了更多的理科元素,开辟了“科技景观”新线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学校和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大众汽车集团等合作,把专家请进校园,开展科普讲座;组织学生带着探究课题,去科技元素集中的景观和场所中寻找答案;利用地缘优势,走进漕河泾开发区,通过校企合作,带领学生预览职业前景,规划人生方向。

  师生合作共发展,科学素养在景观

  (胡亚芬 生物高级教师)

  这次活动,全校共有25个课题组选择了与生命科学相关的课题。在指导学生课题中,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索生物知识,关注知识的应用和学科的育人价值,探索未知世界的秘密,突显生命的人文情怀。例如邓凌晖、刘雯慧、徐天宇在研究“生命的密码DNA—探秘之旅”课题中,师生共同探讨,设想着利用DNA技术改造人类素质和进化方向,改善能源和粮食,破解病毒密码,治疗癌症难题,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在课题引领下,师生一起查找资料,既分工又合作,从课堂到课外。

  兴趣,打开了我的科学探究之门

  (高一(3)班 吴嘉琦 课题论文一等奖获得者)

  在生物课的学习中,我看到的不仅是人类对自身内部结构的探索,还有更多的是仿生学为中心的研究拓展。可以说,是我对生物本身的趣味性的思考而引发了课题论文的诞生。兴趣,打开了我的科学探究之门。只要你对自己的兴趣抱有充分的热情,投入十分的精力,就一定可以获得令自己满意的成果。

  探索学科德育渗透新模式

  以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为具体内容的德育是景观文化课的核心。它是养育人格、展示个性的良好舞台,也是学生自我道德实践与自我道德建构的园地。

  严一平认为,强化和改善品德与人格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在未来生活与发展中所必须的现代素养,必须是学校的追求和担当。

  学科育人天地宽

  (檀文金 区化学骨干教师)

  同学们在上海自然博物馆认真观察多种矿物的组成、物理性质、结构特点,返校后继续利用各种资源查找宝石与矿物的分类、鉴别方法与用途等,明白宝石具有稀有、美丽和耐久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召集学生讨论:“钻石为何价值昂贵?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经过一番深度思考后的交流,大家认识到:不能用金钱去判定宝石存在的意义,应该以一种欣赏美的角度去领略,去感受宝石所透出的美,以一种尊重自然的心态去看待,去观赏宝石,这些才是有品味的表现。

  从欣赏美的角度去领略宝石

  (高二(2)班 曹颖 课题论文一等奖获得者)

  宝石,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藏,不止于它的稀少,不止于它耐得住时间的磨砺,不止于它色彩夺目,也不止于它价格不菲。对于宝石,我们不应该单单只注意它的价格标签和它瑰丽夺目的色彩,这样不仅仅是对宝石本身的不尊重,更是对自然的亵渎和对将心血和精力倾注于其上的雕刻艺术家的侮辱。我们不应该只用金钱去判定宝石来侮辱宝石存在的意义,而是应该从一种欣赏美的角度去领略,去感受宝石所透出的美,以一种尊重自然的心态去看待,去观赏宝石才是有品味的表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互动
   第A12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专题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新民健康
   第A24版:颐养/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医界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专版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事
   第B04版: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B06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8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百万家庭低碳行 垃圾分类要先行
强化学科德育渗透 探索“景观”育人功能
新民晚报校园内外/新民教育B06强化学科德育渗透 探索“景观”育人功能 2015-12-02 2 2015年12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