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教育领导者论坛”以“贴近实践、关注前沿”为宗旨,以闵行区作为研究样本,通过主题报告会、四所信息化特色学校考察、十场分论坛专场报告会等多重形式。直面“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学校领导所面临的管理问题和挑战;并重点关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后,如何回应互联网与新技术所释放的教育变革力,引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方式的优化等目前教育界的核心焦点问题。
“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已从区域竞争‘软实力’升等为‘硬实力’”,闵行区副区长杨德妹表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已不容忽视。”在“互联网+”时代,基础教育正在努力实现转型发展,市教委副主任贾炜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互联网+教育”与“教育+互联网”两种模式的区别上:“‘互联网+教育’更侧重的是教育人思维观念的改变与提升,而‘教育+互联网’模式或是指向教学工具、技术能力更新换代。”
教育并不是工具,单纯依靠技术的替代更新,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为了更好落实“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教育理念和“办好每一所学校”的教育追求。闵行区教育局局长王浩提出,以办学治学的新思维为“轴”,以互联网这个新技术作“媒”,在打造以区域教育内涵发展为目标,以全方位管理信息化为基础,实现基于数据的精细化管理,大力促进师生发展,提升教育品质等方面总结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经验。
闵行区结合自身区域特点,探索出一条依托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管理转型的路径。经过几年的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已初步构建,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内广泛使用,在业务管理、监测监管、评估评价、决策支持、公共服务等管理工作中也产生了深刻变化。
为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2012年起,闵行区以数据“领航”,从身心健康、学业进步、个性技能、成长体验四大维度入手,全面实施中小学生电子成长档案建设。目前,这套档案已覆盖全区所有中小学,涉及学生15.3万,积累了连续三年的学生成长完整数据。围绕这些数据,教育质量管理方式发生变革,实现了基于实证的管理、指导和干预。
利用“互联网+”新技术,闵行区还以数据管理新技术作为支撑,推进基于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和决策优化。在信息化环境的支持下,启动了教师专业发展档案、教育财务精细化管理系统、数字化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设。围绕数据链形成了各级行政管理流程的再造。从原先根据前期管理结果来预估下阶段的工作布置,转变为根据数据变化及时进行行政干预、发布政策,提高了区域教育运行效率。
只有提升使用效能,才能最大程度为数据增值。早在2013年,闵行区教育局就将学生基本信息先后在“学生个人成长空间”、“区学业质量分析与报告”、“区学生成长数据分析与挖掘”、“学校办学绩效考核”等近十项业务领域进行应用。
“互联网+”管理思维,还为学校校本化课程开发提供专业数据支持,为了获取更精准的学生校本课程学习数据,之后对学校逐步进行试点,开发了校本课程管理平台,将课程分为不同的模块供学生在平台上自由选择。此外,基于数据进行学生个性化发展干预实践。通过数据,学校发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方向与特点,进行区校联动,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干预。
教育信息化也为区域教育的特色创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区域教育水平的整体发展提供支持。“互联网+”叩响“教育改革”新时代大门。本届“教育领导者论坛”借由闵行区近年来取得的教育信息化成果,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化将为教育的转型变革与内涵发展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依托“互联网+”新思维和新技术,闵行区已实现数字化与区域教育管理的“无缝衔接”。
新民教育中心 陈乐 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