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户
完成看病就医
瞿介明提出,未来医院的发展,应逐步形成以大型医院为中心的医疗健康服务生态圈,包括科学诊疗、分级诊疗、协同医疗等。他介绍,瑞金医院的中期发展目标是要建成线上医院,并以大型医院为核心构建云端医疗服务平台,将中小型医院、民营医疗机构、支付方及第三方独立机构共同组成云医联体,提供在线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及常见慢病的科学管理,从而和实体医院形成一个有机的整合体。
届时,市民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网络沟通实现就医。患者可以通过手机App终端,以在线咨询、预约挂号、视频面诊等形式实现跨空间的实时医患沟通,远程解决咨询、会诊。App内还详细记录了用户的健康数据,包括就诊记录、病历信息,同时体温、血压、血糖等数据也可通过家庭诊疗设备上传,供医生断症。若开具了处方,用户可凭借电子处方,直接在App内下单,坐等药品配送上门,省去了奔波购药的麻烦。
慢病患者
有了贴身“管家”
血糖一直忽上忽下?看到美食就控制不住自己?偶尔还忘记打针吃药?据了解,多数糖尿病人就医回家后,普遍缺失院外管理,期间缺乏有效监督,无法及时解决新发的问题。但现在随着移动医疗的兴起,糖尿病一体化管理也有了新的突破。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方秉华介绍,该院试点的三个社区内,患者在家就可轻松查血糖,每一次血糖测试结果可通过物联网实时传至患者手机App及医生数据库中。一方面,糖尿病患者可熟知自身的血糖水平;另一方面,医生通过每天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情况,可及时提醒并监督他们每天的用药和饮食,避免引发并发症。据此,试点社区内患者血糖达标率从原来的13.3%上升到31.8%,糖尿病知晓率从41.5%提高到接近80%。
方秉华坦言,“互联网+”为糖尿病一体化管理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和遐想,可帮助医生将患者的血糖情况观察得更透彻。有国外学者认为,随着可穿戴式设备的发展,到2018年,全球7%—8%的糖尿病患者可以在穿戴式的仪器上进行糖尿病管理。
智慧医疗
尚未切入医疗核心
大会披露,今年医疗健康行业因“互联网+”发生了翻天覆地般变化,移动医疗探索步伐大大加快,大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医疗类App涌现,市场上也不乏一批医疗O2O创业公司,分别从挂号、问诊、买药、缴费等多维度切入。
不过,即便有再多的模式探索,互联网医疗仍需要政策的推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信息中心副主任胡建平在大会上表示,从目前看来,整个互联网医疗主要集中在健康咨询、预约挂号、健康管理这些领域,尚未进入到医疗的核心环节中去,可能还需要相关政策来配套。
“电子处方”合法化
亟待法律明确
专家们坦言,目前无论哪种互联网医疗形式,都面临“电子处方”合法性这道门槛。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指出,虽然有关互联网医疗的法律相对滞后,但是任何公益性的服务并不排斥提升效率,而资本也不能忘记社会责任,两者并不矛盾,如果能有效结合,互相碰撞,将有助于推动医疗信息化发展。
浦东新区卫计委副主任范金成则提出:“要同时解决用户数据保护和打破信息孤岛,需要从顶层设计上着手,并且离不开多方共同参与,要有与当前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机制,需明确个人信息归属、在线医疗范畴等。”吴瑞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