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5月,我因晚婚幸运地调配到了一间婚房,虽说仅有11.4平方米,但对我这个在上海无立锥之地的人来说,那也算是梦想照进现实了。小屋紧邻中山公园,在长宁路中山公园正门西侧,有一条蜿蜒幽深的弄堂,弄堂尽头处便是小屋所在的那幢四层小楼。
记得拿到钥匙,第一次与女友前往查看,在打开房门的瞬间,我着实惊愕不已。只见那房门系木条加木樨板,凹凸不平;房内西、北墙上的两扇木窗,残旧破败,油漆斑驳;墙、地面和屋顶上裸露着的钢筋,锈迹斑斑。我对身旁的女友歉疚地说:“太小太差了。”没料到女友满不在乎地答道:“还可以吧。”女友的话,让我心头悬着的一块石头落了地,我赶紧巴结道:“请放心,我会好好装修一番的。”
三个月后,小屋终于装修完毕,于是,我再次邀上女友前往观瞻,而此时呈现在眼前的,恰是另一番气象了。淡蓝色的墙面;紫红色油漆的地面、窗帘箱、画镜线;乳白色的小窗;绛红色的丝绒窗帘并衬白色窗纱;橘黄色的壁灯;米色的组合家具。女友看后惊叹道:“喔唷,看不出,螺蛳壳里做道场,蛮灵格!”我掀开窗帘,指着窗外公园景色,献殷勤道:“喏,最好的看点在这儿。”女友不明就里,直愣着。我说:“屋虽小,借景公园,空间就大了。人在小屋,可以‘春看百花秋赏月,夏乘凉风冬观雪’了呀!”
一年盛夏的一个夜晚,气温高达42摄氏度,由于小屋处在顶层西北角,夜间的小屋仍热得像个烤箱,而我又是个忒怕热的人,尽管吊扇转得呼啦啦响,可我依旧酷热难忍、大汗淋漓,最后只好端大盆凉水,不停地擦拭,折腾了一夜没睡着。还有一次是女儿出生的那年春节,妻子女儿因天冷,暂留岳父母家过夜,而我独自返回小屋睡觉。那个夜晚,气温出奇的低。当晚我喝剩下的半杯开水,第二天早上,居然结成了冰。
一晃,二十七年过去了。昔日的小屋,早已因公园扩建而不复存在了,曾经居住小屋的小伙,亦已两鬓斑白。可关于小屋的点滴记忆依旧挥之不去,就像一段珍贵的影像视频,载着我们的青春和梦想,载着家庭的艰辛与温馨,时不时还会在梦境里晃动、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