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定位:“ETC”模式
在许多工地,人员进出施工现场,需要取下安全帽在闸机前“潇洒一挥”。而记者在黄浦江上游水源地连通管C4标工地现场看到,工人走进工地时,不用亮证,不用取下安全帽,只要在感应设备前稍微站定一下,如同装了ETC设备的汽车通过收费站一样,非常方便快捷。
不仅如此,施工方也深化改革了设备物资管理。比如说,在顶进管材和掘进机头上同时安装数据芯片,实时信息及时传输回控制室,所有信息都可以在后台进行分析处理,时刻确保动态信息反馈和控制,实现对管节渗漏、碎裂,轴线偏差和地面沉降的即时控制。
同时,系统对重要设备及其关键要素信息整理汇总成“一本账”,设备基本信息、运行状况及材料耗用一目了然。
未来管理:现成的数据
根据顶管施工特点,C4标把工地的门禁管理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物资管理系统,通过每天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形成了一套运行良好的数字化系统。同时,BIM(建筑信息模型)建模、管节生产、施工等信息化记录在工程完工后也会成为一套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未来,施工方将全套数据移交运营方。运营方在维护保养过程中可以调取施工数据,方便对今后运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处理,少走弯路。
“因为大量采用了数字化管理,大大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项目标段副经理田晶告诉记者,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无法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和控制,而工程项目信息化无疑是问题的解决之道,它可以随时反映项目的进展情况,并对项目的异常情况提出预警。
本报记者 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