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民生速递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2月0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一切打包进智能数字化系统”
陈杰
  由于分成不同的标段,工程进度有快慢。与C3标的“送水火车”刚出发不同,隧道股份市政集团承建的C4标去年12月就开工了。这个工地有点特别,把工程施工、人员定位、质量管理和物资管理等通过物联网整合到一个智能数字化系统中,建设的时候可以派用场,未来管理的时候大数据还可以发挥作用。

  人员定位:“ETC”模式

  在许多工地,人员进出施工现场,需要取下安全帽在闸机前“潇洒一挥”。而记者在黄浦江上游水源地连通管C4标工地现场看到,工人走进工地时,不用亮证,不用取下安全帽,只要在感应设备前稍微站定一下,如同装了ETC设备的汽车通过收费站一样,非常方便快捷。

  不仅如此,施工方也深化改革了设备物资管理。比如说,在顶进管材和掘进机头上同时安装数据芯片,实时信息及时传输回控制室,所有信息都可以在后台进行分析处理,时刻确保动态信息反馈和控制,实现对管节渗漏、碎裂,轴线偏差和地面沉降的即时控制。

  同时,系统对重要设备及其关键要素信息整理汇总成“一本账”,设备基本信息、运行状况及材料耗用一目了然。

  未来管理:现成的数据

  根据顶管施工特点,C4标把工地的门禁管理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物资管理系统,通过每天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形成了一套运行良好的数字化系统。同时,BIM(建筑信息模型)建模、管节生产、施工等信息化记录在工程完工后也会成为一套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未来,施工方将全套数据移交运营方。运营方在维护保养过程中可以调取施工数据,方便对今后运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处理,少走弯路。

  “因为大量采用了数字化管理,大大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项目标段副经理田晶告诉记者,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无法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和控制,而工程项目信息化无疑是问题的解决之道,它可以随时反映项目的进展情况,并对项目的异常情况提出预警。

  本报记者 陈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互动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阳光天地
   第A24版:大购网专版
   第A25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6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财经新闻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专版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广告
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
青浦和松江间“送水火车”今出发
“把一切打包进智能数字化系统”
四大水源地战略格局形成
“喝黄浦江水”的升级换代
广告
新民晚报民生速递A06“把一切打包进智能数字化系统” 2015-12-08 2 2015年12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