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丁金川,2009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的他立志创业,以省吃俭用攒下的十几万元,与几名学友办起一家互联网公司。丁金川来自吉林农村贫困家庭,“尽快接爸妈来上海过上好日子”,原本是他在大上海打拼的动力,没想到噩耗传来,打碎了他的梦。
9月初的一天,丁金川的父亲像平常一样开着货车满载蔬果前去通化市售卖,平时壮如牛的他发现自己特别疲倦,而且身体多处出现瘀斑。意识到情况不对,他急忙赶到医院。骨穿结果出来,父亲被确诊为高危型白血病AML-M2。
在微信平台,丁金川记录下和父亲共抗病魔的一个个瞬间——“爸爸皮肤黝黑,我叫他小白。爸爸看了超能陆战队,非说自己是大白。他是典型的东北汉子,一辈子善良勤俭,身体硬朗。我学龄时,爸爸觉得我应该去城里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就放弃了安稳的工作,带着妈妈到通化城里打拼。做过工地苦力、洗碗工,卖过调料、豆腐、蔬果,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医生问我要不要让爸爸知情,我说要。爸爸在我心中一直是顶天立地的汉子,他也的确像我想的那样接受了这个现实,在省城医院的血液科病房里能吃能睡、有说有笑。如果这不是在医院,如果没有那一纸诊断报告,我甚至觉得爸爸还像平常一样。”
“有一天生意伙伴打来电话询问近况,爸爸说他现在正在天堂呢,得了什么白血症,整天躺着让人伺候,一番话惹得周围病友一阵大笑。隔壁病房有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每天神采奕奕,经过两次化疗,病情完全缓解。就在出院前一天,他吃了母亲在医院对过市场里买的猪蹄,胃部严重感染,抢救无效很快离世了。这样的剧情在这种病房里几乎每天都要上演,爸爸似乎受到了这种气氛的感染,第一次流露出对生的渴望和生活的眷恋……”
也许是这对父子的情怀感动了上帝,原本病危的父亲出现了转机。医生建议,尽快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愈率预估70%。生的希望出现了,丁金川则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由于家里经济状况很差,父母都是低保户,供他读完大学已不易,现在根本无法承担长期治疗费用。“父亲患病至今,已花了47万元,移植还需要50万,这对我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丁金川告诉记者。
“复旦孝子”的故事在网上传播后,引来无数好心人的关注。复旦校友纷纷伸出援助之手,20元、50元、100元都是一份心意,目前已筹得17万余元善款。手术及术后费用仍有30万元缺口,复旦人仍在努力,还有社会上的热心人也在加入,大家有个共同的心愿,“救救勤劳善良的小白爸爸,接小白爸爸健康回家!”
记者问丁金川,父亲手术之后是否仍会坚持创业?他坚定地回答:“会。”经历此番人生变故之后,他想用互联网构建一个公益防大病平台,“希望建立更多的抗癌公益基金,互助互帮,解决癌症治疗的巨额费用难题。”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