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君华是一名外科医生,丈夫顾天来是她同事,现任医院医患纠纷协调办公室主任。2001年,夫妻俩偶然看到一篇报道,介绍台湾慈济骨髓捐赠中心为大陆白血病患者提供骨髓的故事。“大陆有12亿人口,当时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志愿者才几万,配型成功率非常低。”文章最后还写道,“亲爱的读者,你,还有我,把手放在胸前,摸着一颗跳动的心,问一问自己:我能做到吗,你能做到吗?”郑君华不假思索地回答:“这有什么问题!”
夫妻俩通过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报名热线,顺利成为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志愿者,而郑君华半年后就接到了配型成功的消息。接下来面临的是比配型更难的一关。“作为医生,我们对造血干细胞早有耳闻,但当时整个社会对此认识不深,甚至存在误解。”郑君华说,好在她很快就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郑君华的父亲郑开邦是一名药剂师,他常常教育子女,“要时刻记住‘救死捐身’。”这句话来自老人写的一首诗:“求恩继志今何在,现世医护亮节操。救死捐身常辛苦,老少安康含泪笑。”得知女儿要为白血病人捐献造血干细胞,老人再次送上了这句教导。丈夫顾天来的父亲顾茂桃也是一位开明的老人。家中的墙上,挂着一幅“有德则乐,乐则能久”的横匾,此言出自《左传》,老人常用这句古话提点家人,要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
在这样的家风、家训的影响下,郑君华展现出了大爱情怀。2002年,她成功救治了一名身患白血病的21岁女大学生。女孩的血型也由最初的AB型变为与郑君华相同的B型。这段故事在微电影《红》中得到再现,背后的家庭故事更是感动了不少网友。
从那时起,郑君华和丈夫也成为了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俱乐部的成员,到学校里现身说法宣传造血干细胞移植,帮助捐助者及家属等。10多年过去了,两人的努力也有了收获——他们所在的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有367名医务人员志愿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