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市教委和各高校共同筹建的为国家和上海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需求提供决策建言和智力支撑的智库群,上海高校智库自2013年底成立以来,形成“内环”“中环”“外环”联动发展的三重结构。其中,“内环”由首批认定的18家上海高校智库构成,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多家研究机构。
成立之初,高校智库受到质疑:高校的研究学者能为政府提供服务吗?为此,这一智库建立起“旋转门制度”,将高校的学者“转”到政府机关和职能部门去挂职,使研究更接地气,同时将政府部门的官员“转”到高校研究平台,为政府需要解决的难题寻找学理支撑。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有20多名高校学者进入上海市的政府决策部门挂职。
“旋转门制度”使越来越多高校学者成为政府决策“参谋”,同时也拓展了高校学者的研究视野。以国际关系研究为例,过去很长时间,学界一半以上的研究力量集中在欧美研究上,缺少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研究。当“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高校中能非常有效地决策咨询的智库并不多,包括金砖国家的政策研究,也是在金砖国家建立很长时间后才有了研究。如今有了政府与高校的合作,“一带一路”战略研究得更深,也更体现高校智库的优势。
不过,根据最新出版的《全球思想版图2015》中信息显示,在科技型智库全球20强中,美国、德国、英国最多,日本、南非、印度也有上榜,而中国智库缺席。科技智库排名反映了所属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在此背景下,上海未来高校智库建设该向何处去?
对此,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主任诸大建认为,从国际智库经验看,上海高校智库应当走特色发展之路,“学+用”融为一体。他说:“海派智库不应只发表论文或咨询政策,而应当学术和应用‘两手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