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新民环球/社会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2月10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春期少年
易钻死胡同
  泰勒·邱曾是帕洛阿尔托中学的学生,2002年自杀未遂。她回忆说,她的父母算不上“虎爸虎妈”,但母亲每天准时到校接她回家,清楚她每次测试的时间和成绩。家里有一些雷打不动的规矩:全家共进晚餐,家庭作业做完才能玩,学校布置的所有任务必须完成。

  泰勒说,她那时十分顺从父母意愿,完全不懂如何自我调节和喘息。

  2001年,泰勒成为帕洛阿尔托中学的新生,参加了学校的水球训练班。此外,她还是校游泳队、女童子军、爵士乐队和话剧团成员,每天早出晚归,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泰勒说:“我累得要命,开心不起来,但又没法放慢步伐,我不敢中途退出。我感觉自己无处可逃。”一天夜里,她从家里浴室的药箱中拿走一瓶镇痛药,全部吞下。所幸父亲及时发现,她被送到医院,捡回一命。

  泰勒说:“还好我那时只听说过有人服药自尽,没听过卧轨。要不然,在当时那种绝望心境下,在那些最糟糕的日子里,我可能会选择卧轨自杀。”

  泰勒出院后,开始学会对父母的安排说“不”,并退出了学校游泳队。她发现,父母和学校都迅速接受了她的变化,“没有灾难后果发生”。两年后,她以优异成绩毕业,考入哈佛大学。

  回顾那段时光,泰勒认为自己和其他那些选择轻生的学生一样,是一时钻进了“青春期的死胡同”:精神压抑,缺乏睡眠,丧失清醒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认为无路可走,最终选择毁灭。

  对于青少年自杀,心理学界尚无成熟理论能全面阐释其背后动机,因为研究者无法真正了解每个孩子的心理最深阴影。如同新泽西州心理学家戴维·莱斯特所说:“人们指望我能够回答‘人为何自杀’这个问题,但我和我的同事们都必须承认,我们其实并不那么清楚答案是什么。”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相比成年人,青少年更易受到身边同学行为的影响,可能“美化”自杀,进而效仿这种行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要闻·声音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 随笔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2015·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专版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新民资讯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目击
   第A2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4版:博览/新民环球
   第B05版:专版
   第B06版:专版
   第B07版:专版
   第B08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B09版:新民楼市
   第B1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1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12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B13版:好吃周刊
   第B14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15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16版:美食大观/好吃周刊
硅谷优秀中学生“压力山大”
青春期少年 易钻死胡同
广告
新民晚报新民环球/社会B03青春期少年
易钻死胡同
2015-12-10 2 2015年12月1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