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民生速递
     
本版列表新闻
~~~——破解义务教育“择校热”难题(下篇)
~~~——破解义务教育“择校热”难题(下篇)
~~~——破解义务教育“择校热”难题(下篇)
~~~——破解义务教育“择校热”难题(下篇)
     
2015年12月10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适合孩子的,才是“好学校”
——破解义务教育“择校热”难题(下篇)
王蔚 陆梓华
  为抑制学区房过热,教育部门频出各种“杀手锏”。昨天本报A10版《“多校划片”终能令学区房退烧?》刊出后,引来不少读者热议。说到底,买学区房就是一种通过市场化手段获取的合理性择校。只有解决了择校热,才能真正给学区房降温。但路径又在哪里呢?

  择校已成社会“死结”

  早在2010年11月初,教育部网站就发布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力争经过3到5年的努力,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不再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并提出了10项措施治理择校费。意见一出,立即引起社会和家长的普遍关注。时至2015年岁末,择校热在全国依然存在。这又该如何做解释呢?

  昨天,刚刚在沪领取宋庆龄樟树奖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陆士桢教授,长期从事教育研究工作。她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择校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死结”,根源还在家长总觉得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总要想尽办法让孩子进入所谓“更好”的学校,似乎这样孩子就能起跑得更快、更顺利了。陆教授说:“这就得问家长们几个问题:你准备让你的孩子往哪儿跑?终点在哪儿?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曾经有几个意大利记者问我,在中国,一人要想获得社会地位、获得社会尊重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对着外国记者摄像头我就没敢直说。我心想什么条件?要么当官,要么有钱。你想不让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谓的成功,我们世俗的成功其实就是这个标准。这个世俗价值观也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择校热。”

  陆教授认为,现在的中小学教育,智力已不是影响孩子成绩的基本因素,影响成绩的原因其实最主要是两个:一是动力,二是习惯。对一个孩子来讲,这种动力最主要取决于两个欲望:第一个欲望是求知欲望,他对学的东西感兴趣;第二个欲望是成功欲望,一个孩子从来没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过肯定,他怎么能爱学习?正是从这些能影响孩子成绩进步的因素来考量,择校真能促进孩子顺利发展、真能达到因材施教和尊重孩子个性发展需要吗?恐怕未必。

  科学界定优质教育

  在上海市教科院专家傅禄健看来,把择校的原因归结为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这样的说法并不完全正确。优质教育资源毕竟有限,“良禽择木而栖”也是人之天性,择校是由公共资源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增长不同步造成的,并且在任何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优质资源将一直保持稀缺状态。关键是,如何定义“优质教育”和“好学校”。

  傅禄健认为,他小时候读书的小学就是一所“好学校”,因为学校里有三件事是让他受益一辈子的。其一是学校为学生开辟的一块自留地,让他终身热爱大自然;其二是学校组织合唱队接待外宾,这让他有了舞台表演经验,从而不再怯场;其三是校外劳动,锻炼了他的组织能力,培养了他的劳动兴趣。“问题是,现在家长盲目择校,是不是真正看中或了解了这所‘好学校’,对于孩子成长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呢?”傅禄健感慨道。

  傅禄健说,就近入学是我国义务教育入学学额分配的原则,也是义务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重要制度保证。小学是唯一原则,初中则是基本原则。如果我们的政策把这一原则变更为“就近可能不入学”,是政策失信于民了。现在几乎大家都想要择校,这一趋势说明人民群众对教育品质追求的提升,也意味着择校行为的长期性、复杂性。作为普通老百姓,通过购买就近入学的住房,是全民择校的一条普遍途径,是合法的市场选择行为。教育行政手段无法解决这种市场行为,但教育应该成为主动去调适这种行为的一个尺度,通过正面的对话,引导老百姓理智地做出判断,降低过度的入学竞争。

  专注提高办学质量

  舍近求远,力拼名校,一些家长们之所以对家门口的学校缺乏信任感,区域内各校的发展不平衡是重要因素。吸引户籍居民“回流”,关键在于缩小校际差距。例如,徐汇区凌云街道的三所公办小学曾在数年前面对生源流失的难题,通过课程整合,接受上海实验学校托管等措施,逐渐成为了百姓信赖的市、区优质学校。如今,上海实验学校附属小学、华理附小、启新小学这三所学校中,户籍生比例上升至80%,甚至更高。

  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实验小学临近广兰路,学校周边有一些早年的商品房,学校就属于公建配套项目。这几年,不要说附近的新建房,即使是那些老房子,价格也在快速上升,原因就是对口高科实验小学。相比于其他不对口的小区,这里的房价明显要高出一大截。“房价涨不涨与学校无关,我们只专注提升办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校长娄华英说,她是9年前赴任的,当时的情形是很多对口的学生想着到其他学校去择校,这几年则是地段生几乎都以进高科实验小学为荣,甚至还有其他地块不对口学生,也会前来打听能不能择校过来。

  为什么高科实验小学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说到底,还是学校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信赖。“我校提出了一个教育理念,就是要让课程关照每个孩子的成长。”娄校长说,学校实施了学生“自主选课”机制,无论是现场选课还是网络选课,教师都需要推销自己的课程,公布课程简介、课程方案、预期成果等主要内容,供学生及家长浏览。学生拥有完全的选择自主权,一门课程能否最终开出取决于学生选课的结果。“自主学习,多元发展,营造儿童乐学园。在这样的育人环境下,地段生怎么还会流失呢?”本报记者 王蔚 陆梓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要闻·声音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 随笔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2015·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专版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新民资讯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目击
   第A2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4版:博览/新民环球
   第B05版:专版
   第B06版:专版
   第B07版:专版
   第B08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B09版:新民楼市
   第B1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1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12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B13版:好吃周刊
   第B14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15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16版:美食大观/好吃周刊
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
适合孩子的,才是“好学校”
以师资流动实现教育均衡化
爆品1分抢 京东超市多重优惠袭全网
新民晚报民生速递A07适合孩子的,才是“好学校” 2015-12-10 2 2015年12月1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