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中国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午举行~~~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午举行~~~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午举行~~~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午举行~~~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午举行~~~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午举行~~~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午举行~~~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午举行~~~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午举行~~~
     
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午举行
以国之名,南京记忆成为世界记忆
程绩
  又到一年12月13日,今天上午10时,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南京市近万人参加,南京全城鸣笛向30万死难者致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建国出席仪式并发表讲话。

  再次以国家之名举行公祭,一年来,南京记忆已经成为世界记忆,越来越多人知道这段黑暗的历史,缅怀过去警醒未来。

  现场

  “纪念不是为了仇恨”

  今天上午的南京城,就像突然转阴的天气一样,是灰色的。

  上午7时,来自北京的国旗护卫队,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国旗升起后又徐徐降下,为死难同胞降半旗致哀。

  上午8时开始,来自南京社会各界的悼念者陆续进场,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稚气未脱的孩子。永不忘却的记忆,在一代一代南京人中传承,他们无不身着素衣、胸前佩戴白花,胸花上印有“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字样。

  记者在现场看到,人群排列成由12纵列和13横列组成的方阵,表达对于1213这个日子的纪念。灾难墙上,“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大字格外醒目。正前方的国家公祭鼎,“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这16字铭文格外锃亮。

  上午10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仪式开始,全场肃立,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18名礼兵在根据《安魂曲》改编的国家公祭日仪式音乐的背景下,向死难者敬献花圈。

  此刻的南京城,凌厉尖锐的防空警报在城市上空拉响,往日熙攘热闹的街口立刻平静下来。马路上,公交车、私家车纷纷停车鸣笛,行色匆匆的路人也停下脚步在寒风中低头默哀致意,这一刻,所有人共守这份沉静,共同缅怀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

  随后,78位南京一中的学生朗诵和平宣言。10时22分,国家公祭仪式结束,现场放飞3000羽和平鸽。在现场,敲响和平钟的学生代表魏一凡说:“纪念不是为了仇恨,是为了让我们明白和平生活的可贵。愿战争的可怕,永远不会在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身上发生。”

  幸存者

  年过八旬记忆犹新

  今日的公祭日仪式,来了17位大屠杀幸存者,这些年过8旬的老人,又老了一岁。

  86岁的夏淑琴老人,在去年的公祭仪式上和习近平主席一起为国家公祭鼎揭幕,老人今年的听力和身体情况都不好,但依然坚持到现场,“我是一个从死人堆里被捡出来的孩子,我要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年轻人,不要忘记这段历史”。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100多人,平均年龄超过80岁的他们,或许没有更多时间等待。

  余昌祥老人今年88岁,他颤巍巍地回忆起那段无法忘却的历史:“侵华日军攻占南京时,我们家在扫帚巷王全胜粮行下面一个通往长干桥的大管道里避难。我的养父余必文和另外4个未能进到管道里的一共5人,被日军活活捅死。我的生父余必福被日军杀害,尸首都没找到啊……我的肠子被捅得流了出来,但最终获救幸存下来。”遇难者名单墙上的名字,成了他祭奠父亲的唯一所在。

  83岁的陈德寿老人向年轻人讲述亲身经历:“1937年日军侵占南京时,我6岁。日军进城后到处放火,父亲在帮邻居灭火时被日本兵抓走杀害。日本兵在我姑妈身上连刺了六刀。”

  海外友人

  世界需要知道真相

  今年国家公祭日的一大亮点,是有近百位海外友人参加,国家公祭一年来,越来越多的世界人民了解这段历史,特别是今年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标志南京大屠杀这段“中国记忆”“民族记忆”已成为“世界记忆”。

  池晟认是南师大的一名韩国留学生,2012年他来南京时,也不知道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每年的12月13日,南京上空都会响起防空警报声,池晟认问身边的同学后,知道了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残忍的事件之一,日本兵的烧杀抢掳可以说是禽兽的行为。”

  来自美国的南京大学交换生彭智伟也参观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并阅读了不少书籍,对这段历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我回美国,也会把这一段历史带回去,让更多人了解真相。”

  新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告诉记者:“今年前三季度,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接待国内外参观者就达到815.47万人,超过去年全年的803.4万人,其中包括很多来自海外的参观者。”

  本报记者 程绩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
   第A05版: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
   第A06版:街拍/目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新民俱乐部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广告
   第B1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以国之名,南京记忆成为世界记忆
辽宁事业单位招聘试题雷同
福建三明中院受理 “肉身坐佛”跨国诉讼
千年观音雕像回归祖国
体彩公告
中国福利彩票
上海城市天气预报
长三角城市天气预报
世界部分城市天气预报
新民晚报中国新闻A13以国之名,南京记忆成为世界记忆 2015-12-13 2 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