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新民俱乐部
     
本版列表新闻
华小其亲手制壶 戴敦邦亲自配画~~~
     
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华小其亲手制壶 戴敦邦亲自配画
大师联袂献紫砂绝品
周嘉琪
戴敦邦
华小其
传统制壶工具
传统制壶工具
福禄寿三星 刘海戏金蟾 三国演义·诸葛亮
绘图/戴红倩
  这是一个高度自动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匠人精神有些匮乏的时代。幸好,依旧有许多大师坚持自己的双手,不问俗事,安心守望着这些传统。也正因为他们,我们那些“老手艺”得以在民间继续流传。

  著名现代美术工艺大师华小其女士,是目前宜兴技术最全面的紫砂壶艺人之一,能制百余款砂壶,“形、神、气、态”堪称一流,为宜兴紫砂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而她为人极为低调,不注重名利,只居于宜兴一隅,安静治壶。

  著名画家戴敦邦先生,中国著名国画家,多以古典题材及古装人物入画,所作气魄宏大,笔墨雄健豪放,形象生动传神,画风雅俗共赏。为今天的读者感性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背景和风情人物,提供了值得信任的生动画卷。

  此次华小其和戴敦邦两位大师再次联袂出手,共同制作了3把骇世惊俗的紫砂汉方壶,在紫砂壶界可谓是一件有意义和难得的事。文/周嘉琪

  华小其 不让人称她为大师

  华小其是目前为数不多的老艺人之一,也是目前宜兴技术最全面的紫砂壶艺人之一。她做的壶较有传统特色,技艺全面,能制百余款砂壶,“形、神、气、态”堪称一流。其作品集使用性、观赏性、收藏性于一体。她在1990年受到国家轻工业部门的表彰,有不少作品为国内外藏家收藏。

  有一个故事可以显出其精湛的技艺:当年顾景舟大师考紫砂厂里的工艺师,让周桂珍做了三个壶身,让其他工艺师配壶盖。结果无人能完成这道顾氏难题,最后还是华小其连配三个壶盖,成紫砂界一时佳话。两把被人重金收走,余下一把藏于华小其儿子处,难得一见。壶底为周桂珍印,壶盖为华小其印,壶身壶盖混然天成,叹为观止。

  华小其为宜兴紫砂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但她为人却极为低调,不重名利,不让人称她为大师,只居于宜兴一隅,不问俗事,安静治壶。

  来到华小其位于宜兴的住所时,她正在制作一把至高六方壶,上前握手打招呼,老人只是握了一下便很快松开:“我一直在转壶,手凉不要冻着你。”说罢便坐回窗前的简陋工作台,台上放置的是跟随她近50年的制壶工具。她用已薄如纸片的“牛角明针”快速刮着壶身,并不时拿起喷水壶洒水。眼前的华小其丝毫没有艺术家架子,话语不多,平常朴素得如同邻家阿婆。从华小其的儿子华晓亮处得知,华小其的紫砂壶每一道工序都是亲手完成,连最初的敲砂泥也不例外。

  聊天间隙,屋外传来巨大响声。华小其说:“这是旁边的高铁,开通之后,每天第一班车早上四点三刻准时经过,这个时候我就醒来,再打一会瞌睡,五点半的时候第二班车来了,我也就起来了,锻炼一下身体,做一会农活,就坐到这个台子前做壶。不过这几年年纪大了,不戴眼镜就看不清,脖子里也长满了骨刺,最多只能连续做一个小时。”问她何不办一个工作室,但华老似乎并不明白工作室的意义:“我退休之前在厂里做壶,退休之后就在家里做,自在。”

  戴敦邦

  自称只是“民间艺人”

  戴敦邦是中国著名国画家,擅人物,工写兼长,多以古典题材及古装人物入画,所作气魄宏大,笔墨雄健豪放,形象生动传神,画风雅俗共赏,主要作品有《水浒人物一百零八图》、《戴敦邦水浒人物谱》、《红楼梦人物百图》等;连环画代表作品有《大泽烈火》、《蔡文姬》等。

  戴敦邦先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所谓“有趣”,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对中国古典文学中所描述的社会场景及人物命运很感兴趣,对当下社会底层的平民生活也很感兴趣,他以一个饱经风雨的老画家的敏锐和同情心观察世态百相,并通过作品来表达,甚至在一些细节观察中还表现出一种很单纯的童趣。二是他一直自称“民间艺人”,并刻了一方闲章,在作品上首鲜亮地钤出一颗赤子之心。

  戴敦邦的儿子戴红倩告诉我们,戴先生最近正在画《道德经》。2011年,因为要加急创作《纪念辛亥百年人物谱》,戴先生每天要工作7到8个小时,以至于画完之后,他的右眼竟慢慢看不清东西了,左眼视力亦不容乐观。因为视力原因,戴先生现在已经几乎无法画小幅人物,平日里只能画像《道德经》这样的大幅。也不敢多画画,每天大概也就一个多小时。因为《道德经》的画卷尺寸之大,戴先生经常是站在梯子上作画的。

  紫砂汉方壶

  大师联袂出绝品

  古老的紫砂手工艺,如今正受到严峻挑战。机械化的制壶,批量生产,开始替代手工制作紫砂壶。

  传统紫砂壶的精华所在,除了紫砂泥的细腻、材质肌理的可塑性,就是独一无二的全手工拍打身筒的“泥片围筑”成型方法。若脱离了“明针”和“搭子”(紫砂工具),便不符合紫砂手工技艺的情理;若制壶真的搞成流水线,那也只是千壶一面,气息、意象、神韵、个性,全没有了。

  因此,此次华小其亲手做的壶,戴敦邦亲自配的画,衍生出几把紫砂汉方壶,在紫砂壶界也是一件有意义和难得的事。

  华小其亲自选用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珍稀的老泥,并采用宜兴的古“龙窑”烧制,工艺极其考究,做工细致入微。戴敦邦的三幅画:福禄寿三星、刘海戏金蟾及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被华小其精到入神的雕刻搬至壶壁,栩栩如生,跃然活现。

  这三把汉方壶,乃紫砂古式、汉方壶式、扁方壶体。壶流以四分之三平贴身筒,圆弧把,钮似拱桥式,壶盖吻合口盖紧密,是紫砂壶中历史最悠久的传统造型之一。三把壶透出一种深远的历史感与浓郁的文化气息,既沉淀厚重,又不失明快美感,可谓紫砂壶中经典的不二作品。

  链接

  最后一座古龙窑

  龙窑位于宜兴丁蜀镇一个普通的院落,据资料显示是源于宋代的古窑,从外观看如一条土龙伏卧。

  龙窑头北尾南,长约50米,窑身内壁以耐火砖砌成拱形,外壁敷以块石和太湖边上特有的白土,窑身左右设投柴孔(俗称鳞眼洞)42对,这些是投放燃料和观察火焰温度的窗口。紫砂烧成温度在1150℃左右,所谓“千度成陶”。西侧设装窑用的壶口(窑门)5个,是窑工进出取放陶制品的通道。窑洞呈32度斜坡,它可以让火自下而上自然升温,窑尾还在烧着,窑头就可以出窑了,出空的窑位又放入新的泥坯,利用余热进行干燥加热。

  这尊龙窑是留下来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而且现在还在服役,主要是烧制壶、盆、罐、瓮等一些粗陶日用品。它记录着陶艺紫砂的历史,至少是一个百年民间艺术的见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
   第A05版: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
   第A06版:街拍/目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新民俱乐部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广告
   第B1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大师联袂献紫砂绝品
新民晚报新民俱乐部A14大师联袂献紫砂绝品 2015-12-13 2 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