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助人得乐 合众不单
吴莉莉
  ◆ 吴莉莉

  上海是座老龄化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全都迈进了老年行列,老而丧子是人生中悲惨的事。帮助失独父母走出伤痛,需要社会的力量,需要用集体的温暖,捂热他们冰凉的心……

  1 一场迎春联欢会

  春节前夕,广中街道热闹非常。茶点、糖果摆满桌子,还设了丰盛的饺子宴。台上载歌载舞,台下欢声笑语;室外腊月寒冬,屋内惠风和畅。“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这熟悉的音乐声响起,舞台上的“大妈”们也随着伴奏带动起胳膊、抬起腿,跳起了《小苹果》……

  这些大妈,有点特殊。她们,都是“失独”妈妈。你也许曾看过小女孩跳,也看过广场大妈跳,而此时看这些妈妈表演的时髦舞,肯定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也许在行家眼里,她们的舞姿并不熟练,表情有点羞涩,神情有些紧张,但是今天,这群失子的母亲能勇敢地踏上舞台,从巨大的悲痛里走出来,挥别生活的阴影直面人生,是多么地不易呵!舞姿生疏和表情腼腆实在算不了什么,台下观众热烈经久的掌声,就是对妈妈的最大的鼓励,最高的褒奖。

  虹口区广中街道失独父母中,老年人比例高达70%。老人需要关爱,需要有人引导他们走出生活的阴影,于是,街道建立了“惠心苑”,从互助到自助,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助,老有所盼。这里是失独老人温馨的“家”。而这场其乐融融的联欢会,就是这个大家庭的一次“家庭聚会”——大家庭的几十位成员,除了集聚起来的“失独”家庭,还有志愿者、居委干部。他们共同撑起了这片蓝天。

  2 惠心苑里惠心聚

  “失独家庭”是个沉重的话题。

  天总有不测的风云,谁算得准未来?一旦遭遇不测,失去独生子,“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那个家庭就天塌地陷。孩子夭折时,父母倘若年纪尚轻,还能再生一个宝宝,还有可能会慢慢走出悲痛,用时间去淡化心中的哀伤;而子女成年了却先父母而去,做爷娘的老而失独,欲再生孩子而不能,这种打击,痛如何哉?

  “惠心苑”里,人人有本伤心史,家家有各自的不幸:有女儿失恋后得了忧郁症,摆脱不掉病魔的恶爪,终于弃爷娘而轻生的;有儿子名牌大学毕业就职外企、婚房布置妥帖就要当新郎,却在上班路上遭车祸的;患绝症而不治的,更多……横祸临头,哪位爷娘不是肝肠寸断,一夜黑发变白头?有的几年里不肯出家门,有的不愿与兄弟姐妹见面,更有受不了丧子之痛的,万念俱灰下欲走极端。

  阳光被乌云遮挡,年华随逝者同去,可日子,还得一天天挨下去。说是“度日如年”,真是毫不夸张。

  走出痛苦的深渊固然要靠自己,但是,社会的同情与帮助能产生巨大的能量,这股能量足以捂热失独家长那颗冰冷的心。“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这样说过。不能让这些不幸的父母终日陷入消极、沉溺于以泪洗面的日子,得关心他们,帮他们振作起来,让阳光重新普照在每一位失独父母的身上。在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与扶助下,街道计生委的林长春从2008年开始,做起关怀“失独”者工作。2013年建立了“惠心苑”,苑里成员从几十户家庭发展到目前的“户口”102家。其中以老年家庭居多,失独父母年龄在60岁以上的超过70%。

  苑里开办了文艺沙龙及各种培训班,养生的、茶艺的、法律的、上网冲浪的……成员们从陌生到熟悉,从抵触到融洽,从少数到多数。彼此间亲情交融,冬送温暖夏送凉,惠心苑里聚惠心。如今,参加活动的核心家庭固定到三十多户,雷打不散。更有,用“情、爱、真心”为宗旨办起的惠心苑,墙内开花墙外香,外街道、外区的失独父母们,听闻有这样一个温馨的“家”后,也有不少人赶来加入惠心苑的活动,甚至有从闵行远道而来的。一切,皆缘于“爱”的强大磁场。

  3 爱的磁场有他们

  那么,这个强大的磁场,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不得不说的,就是那支二十人的义工队伍。这支队伍由在职的、退休的、家庭主妇,还有本身就是失独父母的善心人士组成。

  义工单静芳,从银行退休后,自费考出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做起安抚失独父母工作的志愿者。常带微笑、为人亲和的她,为失独父母解开过好多“缠牢”的心结。

  七年前,有个家庭的儿子患了血液病,虽经某三甲医院医生们多次努力抢救,最终还是不治而亡。做父亲的伤痛之下,误认定是医院治疗过度而出的医疗事故,多次与院方交涉,还不断上访申诉,为此老夫妻两人心力交瘁。后来他实在经受不了丧子之痛,欲走极端——他瞒着老妻买了匕首藏在家里,又多次去医生办公室“踩点”,想先杀了两个主治医生,然后自己从医院四楼跳楼,索性大家都活不成,同归于尽罢了!当时,他连从哪个窗口跳下自杀的路都选好了。妻子觉着老伴近日整天无话,一早就出门,天黑才回家,精神有点反常,问又问不出个所以然,担心得很。单静芳听说此事,马上找当事人,进行“话疗”。“提起伤心事,起先当事人非常抵触,满脸涨得通红,一句口都不肯开。我就从关心日常生活着手,在和风细雨的气氛中与他开聊。整整聊了两个多钟头,那父亲终于敞开了心扉。”单女士平静地说起往事,“我听他倾诉,替他分析一旦行为过激后产生的不幸:如果儿子还活着,他愿意看到家破人亡这样的结局吗?还有,老伴将怎么活下去啊?”一番推心置腹的心理疏通,终于让伤心的父亲释怀,放下沉重的精神包袱,引他走出了偏执。几天后,他主动交出了那把寒光四射的匕首,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现在,渐渐走出了丧子阴影的那位父亲,已融入了“惠心苑”大家庭中,还成了活跃分子。

  华昌居委的顾成娣分管计生工作,一谈起失独家庭就滔滔不绝。她臂挽着副工作袖套,拿起手机翻开微信圈,指指点点就说开来。手机里的微信信息,就是本活账册。哪些年迈的失独父母还得照料亡去的儿女留下的孩子,哪些家庭经济困难,哪些老弱病残的父母生活不能自理,还有人户分离的家庭需要走访……这一切她了如指掌,每天还得“查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联欢会那天,她当主持人,特地化了个淡妆,米色的上装,下穿黑呢裙,脚蹬长筒皮靴,一改往日的朴素打扮,整个人神采奕奕的,引来台下“家庭成员”的一片喝彩声。为了当好主持,顾大姐在家对着镜子演练了好多遍,为的是要把新春的喜庆带到会场,让惠心苑的兄弟姐妹高高兴兴过个年。

  联欢会上,还有位穿戴朴素的中年妇女,一身藏青衣装,不声不响地坐在会场后角。她带来两只大胖肚的酒瓶,这是为联欢会上的饺子宴而备下的。瓶里面装着自酿的洋葱葡萄酒,足足有四五斤重。这位全职太太是新上海人,家境很优裕,有一双可爱的小儿女。她常自己开车去看望失独者,帮他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譬如配个药,代买点东西。而在做善事的同时,她不忘通过言教与身教去影响孩子,把对家庭的小爱延伸到对社会的大爱中,有时让孩子们也一起参与其中。失独的黄大姐说了件小事:“阿拉老张住医院,她领了七岁儿子来探望,小囡轻轻地问:爷爷,你睡觉啦,睡得好吗?老头听了,感动得当场落下眼泪。”这稚嫩的问候,这隔代的亲情,让“爷爷”、“奶奶”们干旱许久的心田得到滋润。不是补品,胜似补品。

  这位母亲行为低调,始终不愿透露姓名。

  4 从“大家庭”开始

  要走进“失独”者的内心,不是件容易的事。猎奇的心态、廉价的同情,都会成为交流的绊脚石。帮助失独者,得尊重他们,想他们所想,痛他们所痛,忧他们所忧,唯此才能赢得信任,赢得真情。

  计生委的林长春做到了。不管是小年夜或大雪天,谁家遇到麻烦,她总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她说话时轻声细语,若是失独父母伤心哭泣不已,总给以温暖的拥抱,用肢体的拍抚代作安慰语言。她还常自掏腰包,帮助那些经济上有难处的不幸者。

  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在街道银龄活动室里,两位失独妈妈应邀聚在了一起。采访失独者不容易,他们的心不易随便打得开。但听说要谈谈“惠心苑”的事,黄蔚萍、徐美红两位妈妈欣然结伴赶来。

  看得出两位妈妈都稍稍作了点修饰,一副清爽利落样,精神状态都不错。她俩异口同声说:“阿拉一定要来的,为的是要说说心里话。是‘惠心苑’帮助我们走出了悲伤,让我们有了重新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黄大姐的独子是货船水手,二十岁那年出海,不幸船船相撞,连遗体也寻不到。十八年过去,儿子的音容笑貌烙在父母心里。夫妇俩在儿子房里建了个纪念室,请书法名家题匾,请搞雕塑的朋友为孩子塑半身铜像,天天供着鲜花寄托哀思。与人谈起爱子,黄大姐现在平静多了,她学电脑、发短信、开微信圈,为此,还努力学了汉语拼音。交流圈子大了,心情也开朗、舒坦了许多。

  徐大姐独女是搞外贸的,小姑娘伶俐活泼,人见人爱。二十三岁时,因感冒而转成病毒性脑炎,一个礼拜就撒手人寰。母亲伤心得欲寻短见,五次开煤气自杀都被救了过来,父亲也积郁成疾。这段伤心的经历,也过去了十八年。早先几年里,夫妇俩还想通过辅助生育手段盼望能再次怀孕,但是钞票用了不少,身体吃足苦头,毕竟已过了最佳生育年龄,试了几次终都未能遂愿。后来又想去领养孩子,也无合适的。“凄凄惶惶的日子过得真苦啊,我们现在真正的朋友是‘惠心苑’。它给我们带来重新活下去的希望。苑里的每次活动我都来,还把老公也拖来了。”徐大姐如是说。她的丈夫现在也是“惠心苑”里的积极分子,苑里的合唱团演唱时,就有他嘹亮的歌喉。

  对于这些特殊的家庭来说,向外人公开披露自家的隐私,是件很难的事。倘若没有对大家庭的那份由衷的挚爱与信任,即使有勇气,谁也不愿意轻易启口的。

  “我们目前的日子还能过下去。就是担心到了七老八十,生活不能自理时怎么办?”

  “想想以后心里怕啊,现在阿拉老头老太还能相依为命,以后走脱一个,剩下的哪能办?我们还是有后顾之忧的。”

  然而,谈起未来,她们又不免轻轻地叹气,眉宇间浮上了一层薄薄的忧虑。两位都是六十好几、近七十的老人了,老伴的年龄都要长她俩几岁,现实摆在那里,不容回避。

  确实,上海是个老龄化城市,难题不少。慢慢来吧,办法总比困难多的。或者,就可以从建立一个个“大家庭”开始——在这个“家”里,兄弟姐妹们惺惺相惜。谁病了,会互相看望,带点营养品,代做些家务;有一技之长的就义务为大家服务:当医生的为众苑友体检、上保健课,当律师的为苑友做法律咨询……大家早已把集体看做自己的家。有的患了重症,表示百年后把房产捐给“惠心苑”;有的还在发挥“余热”,拿到五位数的奖金后,马上捐出一半的钱作为集体活动基金。广中街道更给了精神与物资上的关怀与帮助,制定了“三对一”土政策:每户失独家庭都配有一位计生干部、一位志愿者、一位社区家庭医生,三位一体,“包干到户”、关心到家。社区家庭医生卢国华等定期上门为他们身体做保健,还设了“住院补贴综合保险”,每年为六十岁以上的失独者免费做体检……

  来自社会的后援力量,应当成为失独家庭坚强的支柱。

  助人得乐,合众不单。融入社会大家庭,失独者方能不孤。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
   第A05版: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
   第A06版:街拍/目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新民俱乐部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广告
   第B1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助人得乐 合众不单
新民晚报纪实/星期天夜光杯B10助人得乐 合众不单 2015-12-13 2 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