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过几家合用厨房、卫生间的老房子,虽然水烧开了有三楼爷叔会叫、下雨了会有底楼阿婆收衣服,但毕竟空间逼仄,诸多不便。后来搬到所谓“独门独户”的单元公寓房后,觉得舒心自在,对邻居间不认识、不交往,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
但“独门独户”住久了,与邻居老死不相往来,难免又会怀念从前那种“远亲不如近邻”的岁月来。这,大概是很多上海人的通感吧?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如何构建新型的邻里关系,已经成为一个值得研究、需要解决的课题。塘桥街道“打开家门”的探索和实践,至少说明了一点——许多居民是渴望跟邻居之间建立彼此信任、交流互助的关系的。当然,把居民家当成睦邻点,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甚至隐患,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我们也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索,比如,能不能把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作为居民交流的平台和纽带,等等。
“打开家门”,只是一种形式,其实质,是要构建新时代的邻里关系,把“家”扩为“家园”,在邻里间建立互信互助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