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公共空间匮乏,一面是商品房邻里相见不相识的漠然。为了搭建居民们交流沟通的平台,往往在居委会等公共区域“挤”出狭小的空间作为睦邻点,满足居民们社交活动的需要。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出现“僧多粥少”的情况。今天,记者从浦东新区塘桥街道获悉,该街道在本市率先鼓励居民“打开家门”,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居民社区文化活动,街道给予一定的补贴扶持。
连街道负责人都始料不及的是,去年有24户人家“开门揖客”,今年增加到47个,明年计划将“家庭睦邻点”扩大近100家。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电视剧曾经红极一时,是什么样的心态让这些家庭愿意敞开心扉,还有多少家庭愿意加入其中?记者为此做了实地调查和采访。
“家有豪宅”广邀朋友
在龙园居民区的一商品房小区,刚走到王解珍家门口,就听到一阵欢声笑语传了出来。
在宽敞的复式房子里,记者看到,十几名老邻居正在客厅里有说有笑。客厅茶几上,热乎乎的赤豆馅南瓜饼、鲜肉月饼都是邻居们刚刚“出炉”自制的。“娘子军”里唯一的一名“洪常青”正拉着手风琴,为大家伴奏。唱到兴起处,邻居们掌声和笑声此起彼伏,热火的气氛让人感觉到过年般的热闹气氛。
满面红光的王解珍还自编自演了一个“数来宝”:“我们的睦邻点,能人真不少。谁有烦恼大家解,谁有困难大家帮,好吃的东西大家尝,好听的歌儿经常唱,心情舒畅身体好,个个都是家中宝……”
“你看不出来吧,我是患癌症!”王解珍满脸自豪地告诉记者。原来,6年前她被查出患有肾癌,经过手术摘去了一个肾脏。王解珍的儿子张骐说,2008年搬到浦东塘桥后,刚开始街坊邻居之间很陌生,母亲感觉很孤单。经过居委会组织的一些活动后,许多邻里便熟悉起来。由于社区文化中心的地方有限,于是王解珍干脆就把大家召集到家里来,每个月固定聚几次,心情愉快了,精神也有了慰藉。“后来,街道颁发了一个‘睦邻点’的水晶牌放我家,睦邻点算是正式成立了。我们一家人都很支持母亲的这个举动。”
纯老家庭“抱团取暖”
记者又来到塘桥街道的一个老式小区——南泉小区,在一套老公房里,只见几对老夫妻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在帮忙做家务。
居民杨福娣告诉记者,这是陈阿姨的家,前段时间陈阿姨眼睛开刀,家里只有老夫妻俩,于是邻里们就轮流给她送饭,还定期上门来帮她打扫卫生、做做家务。
和其他睦邻点的水晶牌设在某个居民家中不同,记者了解到,这个睦邻点是流动的,由6户家庭轮流“坐庄”。这些家庭基本上是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的纯老家庭。有人骨折了,大家轮流到医院照顾,解决了孩子们不在身边、无人照顾的烦恼。有人一天没出现在小区里,马上有人上门关心、嘘寒问暖。
因为地方小,经济收入也有限,过去大家采用“凑份子”的方式,一起买点聚会时消耗的瓜子等物品。自从街道将这里设为睦邻点后,街道给予一定的活动经费,大家聚会的频率就更多了。
塘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奚德强表示,睦邻点创办初衷是鼓励低龄老人向高龄老人提供多样化的照顾服务。但创办以来,在居民区反响很好,不仅涉及养老方面,居民自治群文活动也逐渐繁荣起来。今年10月30日,塘桥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获评“2015年全国优秀文化站”,这也是上海市唯一获奖的单位。
“睦邻点都设置在居民家中,大家聚在一起比较放松,效果也比较好。”他介绍,街道还建立了一套补贴机制,根据睦邻点的规模、人数、服务范围和家庭环境评估,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
“打开家门”能否复制
但在采访中,记者也听到了一些居民的不同声音。有居民表示,毕竟家庭是比较私密的空间,除了亲朋好友偶尔聚会外,在家里定期举办邻里活动,对家里其他成员的生活还是多少有些干扰。
在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记者了解到,为了鼓励邻里文化,他们采用的是每年举办一次邻居节、鼓励居民“走出来”的做法,今年已经是第十二届了。由于邻居节里引进了一些社会组织,举办了志愿、亲子活动等,现在不少年轻的“宅男”、“宅女”们也愿意走出家门,参与到活动中来。
上海社科院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徐中振表示,中国有句古话“远亲不如近邻”。但随着商品房的发展,许多居民离开了原有的老社区,邻里关系也比较疏离。打开家门,重塑邻里文化和情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社区居民们建立互助共同体的愿望。
对于一些居民“把家门打开”是否会有其他风险和隐患的担忧,徐中振认为,家庭睦邻点的成员如果都是熟人,“熟人社区”会自发形成约束力,形成自律,对于越矩行为会排斥,不存在太多风险。街道社区也应多给予睦邻点关心和支持,让它们成为老年人的“心灵家园”。本市其他社区是否可以复制推广“塘桥做法”,应该视社区、家庭具体情况而定,可以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复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