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门类,占据着中国画很大一块儿分量。正因如此,山水画所蕴含的技法、笔墨也就变化更多、更丰富。
历朝历代,论述山水画的著作很多,各家各派均有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著名山水画家王克文是一位有着几十年山水画创作和教学实践的学者型画家,故他的理论体系更多侧重于“实践性”、“实证性”。王克文强调,写实也好,写意也好,都不能脱离对生活的观察。艺术脱胎于生活。这是王克文山水画理论体系的美学理念。
中国山水画不同于西方风景画。西方风景画仅仅展现风景,而中国山水画则更多展现着画家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活动,隐含着画家的宇宙观,是画家人格的一种高度体现。这就对山水画家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对客观环境的观察不够细致,画家就很难传递出自己主观独特的、细腻的、不同于其他画家的东西,即失去了个性。
王克文认为,美术教育既要做到“师古人”,又要做到“师造化”。“师古人”是指传承前人经验,“师造化”是指生活感悟。画家没有一个对生活的长期观察和实践,对造化的感悟必然一知半解。对中国绘画来说,笔墨就是画家的气息,笔墨呼吸之间,直接反映出画家的人格修养,审美境界的层次和高低。
中国传统山水画家在一个长期的中国文化熏陶下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人格审美理想,长久以来,中国绘画的审美教育相对不太注重“形”,更强调“意”,讲究“诗情画意”。王克文在“形神之争”这一焦点上,明确地提出了“形是表达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精神内核”的辩证美学原则。这恰恰也正是古人所谓的“形之不全,神将安附”的理念。形状抓不准,意境从何来?说到底,绘画的基本功还是笔墨,基本功无论如何要扎实。
承载着王克文山水画理论体系的学术著作《山水画技法要旨》一书修订版最近以崭新面貌与读者见面,日前已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发行。相信读者会在这本书中汲取到更多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