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是高等动物的本能,是人表达感情的一种肢体语言。我们从小到老都会有拥抱和被拥抱的体验。
几年前,在女儿婚宴的红地毯上,我毫无思想准备地被她含着热泪紧紧相拥,感到陌生、温馨而又激动。如今我已荣登外公的“宝座”,只要我叫几声萌娃的昵称,她就会伸出双手要我抱抱。
我抱着肉墩墩、暖乎乎的小贝贝,与她天南海北地瞎唠嗑,这种零距离的肌肤之亲简直要融化心灵。但是我的拥抱对象似乎只限于至亲。去年有一批老学生来拜早年,我在微信里打趣:“到时候给各位童鞋(同学)一个‘熊抱’!”可是无论是见面还是告别,我既没心动,也没行动。呵呵,咱毕竟是个传统的老派人,与男生女生相拥而抱别扭呀!
曾听一位老友笑谈他被拥抱的奇遇:他第一次与洋媳妇见面,姑娘就热情洋溢地给了他一个很结实的大抱,还亲了双颊,甚至发出奇响;搞得他满脸通红,手足无措。洋媳妇还怪丈夫与父母见面怎么连个“拥抱礼”也没有,中国不是最讲孝道的礼仪之邦吗?我与老友开玩笑,咱中国人含蓄、内敛,就像热水瓶,里面烫外面冷;而老外奔放率直,像“汤婆子”,里外一样热。也有学生告诉我,他刚去美国留学的时候,老外朋友见到他总会张开双臂,做拥抱状;而他还是习惯用中国式的握手礼,搞得双方都有点尴尬。当然,而今他早已“入乡随俗”了;还说拥抱可以表示友好,乃至亲密,何乐而不为!
我曾周游欧美,有几次看到大街上有倩女俊男微笑着高举“Free Hugs”(免费拥抱、自由拥抱)的牌子,愿意被拥抱的人只要走过去,就能接受一个热抱。导游介绍,本世纪初在澳大利亚有位年轻人深感现代商品社会人际关系越来越淡漠、隔阂甚多,于是就提倡用拥抱来给那些寂寞、孤独、失意、痛苦的人传递温情,化解烦恼。这个新新公益活动很快就流传开去,悉尼人还把10月6日定为“免费拥抱日”。随之,很多国家都出现了“抱抱团”,志愿者与陌生人热情相拥成了一道道异国的人文风景。
近几年来,我也看到国内的报道,不少大城市都有男女青年搞“免费拥抱”。总的来说应者不多而观者多,某地居然还有城管上前劝止。某名牌大学开学,食堂门口有几位女生举着“师姐迎新免费拥抱”的纸牌。有人吐槽,认为这是一种哗众取宠的“秀”,是闹剧;也有人叫好,认为这是为新生送上关怀,拉近距离,体现了一种友善和鲜活的校园氛围,青春呼啦啦。还有一些“抱抱团”去福利院与孤儿寡老热情相拥,并送去种种切实的关爱。对这充满暖意和爱心的善行,应该点个大大的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