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机构养老具有支撑的地位和作用。随着人口老龄化向少子老龄化、空巢老龄化、老年高龄化、高龄失能化的深度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需求呈现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刚性增长趋势。
机构养老提供全天候专业照料,可以避免孤独无助为主要特征的“空巢综合征”,极端如“空巢孤独死”,让老有所忧变成老有所安。但在养老产业化的第一波浪潮中,机构养老却存在着贵族化、高端化、国际化的倾向,甚至提出要打造七星级养老院的雄心壮志。锦上添花的美事固然要做,但雪中送炭的好事更是现实中的紧迫需求。毋庸讳言,机构养老颇有点“看上去很美”的尴尬,供求错位、失衡、断裂等结构性问题说明机构养老的发展方向恐怕存在问题,还没有成就可信、可亲、可及的大众化养老选择。
我认为,机构养老的可持续发展应把握好三个方向:
一是需求大众化。从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和孤独终老的基本国情出发,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要走大众化之路,满足最大多数普通老年人的养老需要,让他们能最大限度共享公共养老资源和服务。机构养老服务体系的出发点应该是满足老年人的生命需要,而不仅是工具性、照料性、辅助性的养老需要,养老机构作为“社会企业”应该首先追求服务品质和养老绩效而不是经营利润。国家在养老服务体系中要坚持机构养老支撑地位的战略定位,大力发展需求最大的中低档、大众化养老院,从中彰显政府的养老责任和养老智慧。
二是收费平民化。这是大众化养老院一个极关键的元素。降低入院门槛,做到收费中低档,要让大多数普通老人住得起,能共享优质的机构养老资源。价格不能简单交给市场和运营商,要警惕“市场失灵”,市场调节、政府调节和道德调节三管齐下,特别重要的是国家要建立长效的机构养老补贴评估制度,包括机构建设和运营的补贴,以及低收入老人入院后的日常生活补贴,让社会和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实现成功老龄化。
三是服务亲民化。居家式机构养老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要让入住的老年人和家属宾至如归,一方面能享受贴心的养老服务,另一方面能享受居家一样的自由和自在。亲民化包含了人性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意思。例如,机构养老要避免陌生人社会的老年孤独,要关注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和情感需求,做到精神赡养、精神互养和精神自养三结合。特别是机构中养老单元应该满足老人可以与家人同住的需求,以满足老人对血缘亲情、家庭温暖的人性需求。养老机构要努力成为以老人为本的服务型机构,而不是经营者本位的管理型机构。老年管理要有足够的弹性和张力,融入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行为中。
(作者为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