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喜欢看戏,至今兴趣浓郁,乐此不疲。好戏能让人赏心悦目,启迪智慧,触类旁通,终身难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四川谐剧表演艺术家王永梭来沪演出,我有幸观摩,印象深刻,宛若眼前……
演出安排在巨鹿路675号剧协办公楼,进门有个宽敞的大厅。那天观众来的不少,剧协老领导姚时晓、钱英郁先生,以及《上海戏剧》杂志郑拾风、何慢先生都在现场。演出前,何慢致词欢迎王永梭先生。一位身材瘦小,其貌不扬的小老头起身朝大家点头致意,说了几句客气话,就去换装了。没想到,名震巴蜀的王永梭竟然如此平易近人。
王永梭表演的是谐剧《卖膏药》。1939年冬天,内迁到四川江安县文庙的国立剧专学生王永梭,徘徊在长江码头,他目睹底层小人物的苦难生活,心潮澎湃,连晚在油灯下命笔。元旦晚会上,《卖膏药》首演大获成功。
虽然我第一次观摩谐剧,很快就发现,谐剧和独脚戏在艺术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虚拟交流,人物假设,角色互动等如出一辙。
舞台上的王永梭操一口带川味的国语,语言通俗易懂,动作干脆利落,极富幽默感,把一个饱经风霜的江湖汉子演绎得出神入化。他上场先介绍:“有一位穷困的朋友,在江湖码头上卖膏药,他总想卖出几张膏药,吃上一顿饱饭,我要为卖膏药的弟兄,画下一个朴素的影子……”寥寥几句,年代、地点、人物一览无遗。接着,王永梭就以江湖艺人身份出现在舞台,他抓住人物眼观六路、耳听八面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口头描述,使观众身临其境,仿佛那些追逐游戏的小孩,做针线聊天的老人等假设的人物出现在观众眼前。
接着,江湖艺人切入正题,推销膏药:“兄弟我卖的膏药可谓货真价实,包治百病,内中共有五味骨头,哪五味?豹子骨头,老虎骨头,毒蛇骨头,海马骨头,还有腊肉骨头……”江湖艺人吹得天花乱坠,虚汗淋漓,竟然边说话边脱衣,当众露出饿得前胸紧贴后背,瘦骨伶仃的架势,不禁使人产生怜悯的苦笑。江湖艺人似乎毫不在意自身形象,继续吹嘘:“特别强调,我的膏药必须用开水吞服。不过,不同的病痛,用不同的开水,喏,脑壳痛用姜开水,腰杆痛用盐开水,脚杆痛用白开水,要是肚子饿得痛啊,那就要用炒米糖开水外加点猪油引子。”出乎意料的噱头,引来哄堂大笑。这时,江湖艺人伸出手指,左右虚晃,煞有介事地说:“莫要笑!有人问,这种好膏药,要卖多少钱?说到钱,兄弟我决不要钱,唉!只不过饭馆的老板要钱,旅店的老板要钱,穿衣戴帽要钱,养家糊口要钱,过河渡船要钱,走路草鞋钱,口干凉水钱,站要站钱,坐要坐钱,前前后后哪样不要钱呢?”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语言,居然引得笑声连连,究其原因,他说的全是大白话。
戏的结尾让人笑中含泪。面对膏药卖不出去的现实,江湖艺人自嘲:“不吹牛,我这个膏药确实能包治百病,就是……肚子饿了医不好,要是肚子饿了也能治,兄弟我也不会在这儿卖膏药啦。”几句话,说得让人心酸,可是,转身看见熊保长,他又立马信誓旦旦:“熊保长,我马上来交摊子费,你老人家放心,药假人不假嘛……”戏结束了,观众的情绪却达到了高潮,饱含热泪,为王永梭鼓掌叫好。
最近,四川曲艺界同行告诉我,今年是王永梭先生诞辰100周年,他的学生沈伐、凌宗魁、涂太中以及再传人叮当等正在积极筹备纪念活动。我衷心祝愿纪念活动圆满成功,谐剧艺术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