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3月2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浦路:上海的“东交民巷”
薛理勇
美国领事馆
汉堡城领事馆
俄罗斯领事馆
日本领事馆
  ◆ 薛理勇

  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1845年上海道台与英国领事签订《上海租地章程》,宣布英租界在苏州河南岸建立,这是中国出现的第一个租界。同时,英国领事馆从老城厢搬迁到租界里。19世纪中叶的美国并不是很强大,1846年夏,美国驻华公使璧珥任命美国旗昌洋行大班吴利国(Henry G.Wolcott)为驻上海署理领事,他就把领事馆设在福州路外滩的旗昌洋行里,按国际惯例,领事馆可以或应该升自己国家的国旗。吴利国以一位商人身份而获此殊荣,兴奋之余,立即赶制国旗,并在旗昌洋行升起美国星条旗。没料到此事立即遭到英国人的反对和抗议,他们认为,这里是英租界,除了英国旗,不准升任何其他国家的旗帜,并为此向上海道台交涉。所谓“弱国无外交”,上海道台无可奈何地默认了英国人的抗议,并同意把“准英商租地内,除悬挂英国国旗外,他国人均不得悬挂本国国旗”补入《上海租地章程》。

  这就是上海近代史上有名的“升国旗事件”。由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其他国家的领事馆不愿设在英租界里,并大多数设在苏州河北岸的“虹口美租界”,集中在一条长几百米的黄浦路,黄浦路堪称是上海的“东交民巷”。

  虹口美租界和美国领事馆

  19世纪中叶,美国政府不主张在海外建立殖民地,美国领事不能向上海道申请在上海建立租界。1848年,一位叫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1181-1164,虹口的塘沽路旧名“文惠廉路”,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的美国基督教圣公会传教士向上海道申请,像英国人一样,在苏州河北岸建立美国人“居留地”,上海道爽快地同意,把“吴淞江(苏州河)北岸虹口三里之地”建立“虹口美租界”,尽管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英美租界”(Shanghai Foreign Settlement),长期以来,人们仍习惯把苏州河南岸的租界叫做英租界,把北岸的租界叫做“虹口美租界”或“美租界”。美国人花了几年的时间,在苏州河入黄浦江口的北岸建设自己的领事馆,并于1854年2月15日正式举行升旗仪式,美国人终于在上海扬眉吐气地在自己的领事馆升起了星条旗。

  最初的美国领事馆建筑只是两幢独立的二层砖木结构小楼,一栋为办公楼,另一栋是领事和领事馆工作人员宿舍。中国的邮政起步很晚,为了帮助侨民与自己的祖国,家乡的亲人联系,大多数国家驻上海的领事馆设立“邮政署”,在一些商行设“收发室”,代办邮政,这种邮政叫做“客邮”,美国的邮政署就长期设在美国领事馆里,一直到1914年,在西班牙召开的万国邮政会议上,中国成为该会成员国,在华的“客邮”结束,美国的邮政署解散。开埠之初,上海的建筑材料很差,建造洋房的工匠的水平更差,美国领事馆的建筑不停地小修大修,一直到1907年才将老房子拆除,在原址重建,新建筑为砖木结构三层,比原来的房子气派多了。今非昔比,20世纪后的美国经济实力强多了,中美贸易总量与日俱升,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实力已名列世界前茅,20世纪30年代,美国计划在原址建设更气派的领事馆大楼,于是于1933年起租用刚建成的江西路248-250号聚兴诚银行大楼办公,1936年又重新租用江西路福州路口的建设大楼。不知道什么原因,领事馆迁出后,老房子也拆除了,但新的领事馆大楼迟迟没有投入建设。旧址相当于今黄浦路海鸥饭店的东侧。

  德国领事馆与德国基督教新福音堂

  德国领事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52年,这一年普鲁士王国的汉堡城派代表到上海并在上海设立领事馆,具体地址不详,由于英租界不能升英国以外的国旗,后来就搬迁到苏州河北岸的美租界黄浦路。1871年2月,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加冕为德意志皇帝,标志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立,共和国包括4个王国、5个大公国、侯国,以及汉堡、吕贝克、不来梅3个自由市,也就是后来所谓的德国,不过今天的德国人还是把1852年的汉堡城领事馆作为德国驻上海领事馆的开始之年。近代以后的几十年,大清没有与德国发生正面的冲突,中德之间的关系也不错,德国又是钢铁、军火生产大国,德中的贸易量很大,使德国领事馆在上海有特殊地位。租界时期,上海有一个由各国领事馆联合组成的“领事团”,有一点像现在的“联合国”,代表各国政府协调、处理上海政府与租界工部局之间的冲突。领事团领袖是各国领事馆选举产生的,一国一票,也许由于英、美、法的势力太强大,大多数国家会把一票投给德国,于是,领事团领袖长期由德国领事担任,为遏制英、美、法的横行霸道起了一定的作用。1884年,德国领事馆拆除重建,次年竣工,由著名德国建筑师贝克·培迪克设计。主建筑为两幢外观相似的办公楼与住宅楼,均为三层砖木结构洋房,并排坐落在苏州河北岸,十分显眼,人们在外白渡桥或外滩公园,那两幢洋房立即进人眼帘,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它们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被上海的明信片采用。

  德国在上海没有独立的租界,侨民的总数不算太多,于是,早期的德国侨民大多选择集中居住在领事馆附近,形成德国人居住区和生活区。1901年,德国侨民在领事馆的对面,相当于今天金山路的东侧建造了德国基督教新福音堂和德国人子弟小学,教堂钟楼的尖塔很高,特征很明显,不过,当时德国人找不到德国建筑师,只得请了一位英国建筑师设计,过了许多年,一些“爱国主义”情绪十分强烈的德国人对这幢教堂仍耿耿于怀。在教堂旁边还有一处德国人的俱乐部,实际上是一家酒吧,这里就成了德国侨民的“活动中心”。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与英、美、法是敌对国,上海的德国人的日子就不好过了,1917年中国宣布对德国作战,根据国际惯例,在华的德国产业将被作为敌产没收,德国侨民将被视为敌对国难民遣返回国,德国在上海的领事馆和教堂被中国政府充公。我在一本画册上见到一张民国初在苏州河口拍摄的竞渡的照片,照片说明:“上海人在苏州河划龙舟”,作者一定不知道这是一张新闻照片,原来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是参战国,也是战胜国,第二年端午节,上海在多处举行龙舟竞渡,其中一处特地安排在原德国领事馆的苏州河边,表示庆祝对德国作战的胜利,而且上海人有机会走进德国领事馆,到苏州河边近距离观瞻龙舟竞渡。当然,了解了照片的拍摄背景,那照片的价值也倍增。

  1920年后,德国收回黄浦路领事馆建筑,恢复建立领事馆。不过,德国侨民在虹口的产业大部分已经变卖,再说上世纪20年代后,上海的繁华已经由东向西转移,新建的住宅区、商业区集中到沪西地区,重返上海的德国人大多选择居住到沪西。留在虹口的德国人很少,原来在虹口黄浦路的德国基督教新福音堂门庭冷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大概在1932-1934年间拆了,相邻的俱乐部还在。我以前住在虹口,家和学校离黄浦路不远,在我的记忆中,这里有一家“燕记西餐社”,附设酒吧,出入者大多是外国海员,大概就是原来的德国人俱乐部。“燕记西餐社”一度迁到吴淞路海宁路口,后来又迁到南京西路黄陂路口,现在这里是工商银行的营业点。

  好事多磨的俄罗斯领事馆

  近代以后,俄国与中国的交往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北。19世纪50年代后,俄国在上海的商务才有所发展。俄罗斯没有在上海设领事馆,而是把在上海的外交、商务委托给美国商人,机构在外滩的琼记洋行内。1875年,俄国委派驻上海领事到任,租福州路的民房建立领事馆,估计没有升旗。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知道自己在上海的领事馆将会撤离,领事馆的建筑也危在旦夕,于是,就赶在事发之前,把领事馆西侧的花园卖给了俄罗斯,俄国人就在这里建造真正属于自己的领事馆。领事馆由德国建筑师汉斯·埃米尔设计,周瑞记营造厂承建,1914年秋奠基,1916年10月竣工。假四层砖木石混合结构,建筑占地面积875平方米,建筑面积3264平方米。白墙红瓦,色彩明快,更主要的是建筑坐落在外白渡桥边上,理所当然地成了上海的地标性建筑,但好景不长,仅一年后,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沙俄政权倒台,而新建立的“苏维埃”政府尚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根据国际惯例,俄罗斯领事馆撤销,降格为“俄侨通商事务所”,一度还迁出原领事馆建筑,搬到租用的圆明园路1号“新天安堂”(今又被“新上海人”译意为“联合教堂”)的房子里,后来又迁回原地。1924年中国与苏联建交,于是这里成了苏联领事馆,升起了苏联国旗。如今,这里是俄罗斯领事馆。正所谓“城头变幻大王旗”。

  日本领事馆和“联合国”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交往频繁。明朝中期,倭患严重,中日交往中断。1862年(同治元年),一艘日本的“千岁丸”驶进上海港,日本人通过荷兰驻上海领事拜会了上海道台,拉开了近代中日邦交关系序幕。1870年9月,日本外交正使柳原前光、副使藤原义则率使团正式访问上海,与上海道台涂宗瀛订立中日官方邮船协定,同年就购进美国领事馆东侧沿黄浦江土地(相当于今黄浦路106号)建立领事馆。1871年7月13日,以日本大藏相伊达宗城。外务大臣柳原前光为正、副团长的代表团访问上海,并主持日本领事馆的升旗仪式。第二年2月20日,日本第一任驻上海领事品川中道到任。

  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以大清战败而告结束,次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该条约涉及许多内容,其中,大清向日本赔款白银2亿两,估计,当时清政府全年的财政收入不足1亿两,可见赔款额之巨大。通过战争发了大财的日本军国主义逐渐跻升世界强国之列,达到与英、美、法平起平坐的地位。《马关条约》还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在此之前,中国与外国签订的均为“通商条约”,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做生意,但不能投资建厂。根据“最惠国条约”原则,《马关条约》后,凡是与中国签约的国家,都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建厂。19世纪末起,日本人在上海投资建设大量工厂,日本对华贸易与日俱增,同样,上海的日本人数也不断增加。日本决定把旧的领事馆拆除重建。新的领事馆由日本建筑师平野勇造设计,1911年建成,三层砖木石混合结构,业内人称之“日本近现代西洋风格建筑”。正立面朝东南方向,面对黄浦江,以中间的大门为中轴线,两侧对称;墙体以红砖为主,门楣、窗框、屋檐等处使用石材,立面简洁,而色彩对比强烈,富有立体效果;二层和三层设计为连续的券柱式拱廊,建筑师刻意在檐口、柱头、勒脚处用石刻作装饰,使建筑显得很经典。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野心全面暴露,上海的日本领事馆在对华政策中的地位日益显著,于是日本人又在紧贴领事馆北面增建新楼,为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近现代主义风格。正门开在黄浦路106号,建筑立面简洁,在大楼门前建有多级踏步,提升了建筑的气派和立体感。1945年日本战败后,日本领事馆建筑被中国政府接管,不久,联合国亚(洲)太(平洋)地区总部和联合国救济总署确定设在上海,联合国亚太地区总部就设在黄浦路原日本领事馆里,我以前的家离这里不远,当地人把这里叫做——“联合国”。可这个很有历史意义的历史地名,已在上海人的记忆中消逝。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民生调查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亲子阅读/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老三届/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家装专版
黄浦路:上海的“东交民巷”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B11黄浦路:上海的“东交民巷” 2016-03-27 2 2016年03月2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