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有一个宝箱,你会将什么物品小心珍藏,这个物品又承载着什么特殊的回忆?
3月9日,《新民晚报》联手宝库1号发起了“回忆笔记”征文活动。短短数天就收到了众多读者来稿,今天起,我们将连续十天选登优秀作品,敬请关注!
我家的书柜里,陈列着一只葫芦状的白色磨砂玻璃瓶。它可不是一只普通的玻璃瓶,而是一只肩负“和平、友谊、未来”使命的漂流瓶。
1994年,我在首届上海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组委会工作,并参与策划和组织了“漂流瓶投放活动”。1994年的1月31日,一百多名上海小朋友登上海军舰艇,在东海投放了60只漂流瓶。后来又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投放了近千只漂流瓶。让这些漂流瓶带着中国小朋友美好的心愿,邀请五大洲的小朋友出席艺术节。
一个半月后,南非的7岁小女孩夏蒂在海滩上捡到了漂流瓶,内有一把象征开启上海市城门的金钥匙以及幼儿园小朋友高亦路用中英文书写的“欢迎你来中国”的邀请信。夏蒂和她的家长在第一时间与中国外交机构取得联系,并于当年7月22日来到上海,全程参加了艺术节活动。
二十年后,组委会又找到了夏蒂,邀请她再访上海。在第八届上海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夏蒂和高亦路见面相逢。27岁的夏蒂已是有名的建筑师,而26岁的高亦路则成为了一名飞行员。两人一起高举漂流瓶合影,书写了一段中非两国人民友谊和美好未来的奇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