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内座无虚席
这次戏曲电影回顾展从昨起连续三周,每逢双休日将在上海电影博物馆先后放映16部戏曲电影。由于一批名家大师主演和拍摄的经典作品在此亮相,许多戏迷闻讯而至。
回顾展策展人许肖君说,虽然票价每张要60元,但京剧《廉吏于成龙》、越剧《狸猫换太子》,黄蜀芹执导的《人鬼情》和杨凡执导的《游园惊梦》两部戏曲题材片及李翰祥执导的黄梅调影片《金玉良缘红楼梦》等都已全部售完,有些场次已一票难求。虽有不少观众提出加场,但档期已很难安排。
记者在开幕京剧影片《廉吏于成龙》放映现场看到,场内座无虚席,观众以年轻人居多,连走道上也站着观众。影片结束,掌声满堂,人们深深为戏曲电影的精湛艺术折服,被于成龙的高风亮节感动得掉泪。当导演郑大圣、主演尚长荣和评论家石川相继登台时,年轻观众更与艺术家们积极互动,场面十分热烈。他们连连发问:“中国戏曲电影的未来会如何?”“戏曲电影如何才能吸引年轻人?”
昔日辉煌远去
京剧电影《廉吏于成龙》导演郑大圣说,拍摄戏曲电影实在很难。8年前,上影找了很多导演,但无人应战。他是被找到的最后一个导演。为此,他认真想了10天才咬咬牙答应了。不敢拍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电影是照相写实主义,和戏曲写意艺术有很大区别,两者很难融合;二是过去拍摄戏曲电影的都是大导演,如桑弧、岑范、谢铁骊等,京剧《野猪林》《杨门女将》就是由崔嵬、陈怀皑执导的。而主演这些戏曲片的也都是戏曲大家,如梅兰芳等,当年是大师拍大家。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说,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的独特品种,并曾辉煌一时。从第一部京剧影片《定军山》问世至今,我国共拍摄了400部戏曲电影。其中,1949年前拍了40部;有80%是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拍摄的,这是戏曲电影最繁荣的时期,包括“文革”时期的样板戏。但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仅拍了40部,戏曲电影正在离我们渐行渐远,有些年份甚至零出品。
需要普及推广
据记者了解,在当下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戏曲电影这一艺术品种正在渐渐回暖。以上海为例,滕俊杰执导的京剧3D电影《霸王别姬》不仅在美国奥斯卡颁奖地——杜比剧院举办了海外首映式,还获得了3D电影界的权威奖项“金-卢米埃尔奖”,其票房也超过了100万元。上海市委宣传部于2015年启动了“3D戏曲电影工程”,计划拍摄10部戏曲3D电影。目前昆曲3D电影《景阳钟》、越剧3D电影《西厢记》都已拍摄完成,今年都将在各大院线上映。随后将筹拍沪剧、淮剧等其他剧种的3D电影。
滕俊杰对本报记者说,3D电影在当今好莱坞电影中是最卖座的。3D电影不仅能借助高科技手段保护和传承这些经典戏曲艺术,还能以电影新技术吸引当今的年轻观众,这对戏曲电影的明天意义重大。
郑大圣说,可以把戏曲电影看成是中国版的歌剧电影,如《悲惨世界》就很受欢迎。中国戏曲和电影艺术都有着无限的可能,它拥有美好的未来。
石川指出,现在年轻人对戏曲有些隔膜,主要是他们不懂戏曲的程式化表演,这需要推广普及。影院对放映戏曲电影热情不高,是出于商业压力,这也需要政策扶植,更需要像艺术影院联盟、电影博物馆这样的机构进行推广。
本报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