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推出的《爸爸去哪儿》在荧屏上走红开始,国内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数量一下激增,明星儿女“一窝蜂”地出现在明星亲子真人秀中,“星二代”们就因父母是明星,就在这类节目中频频出镜,赢得了比常人孩子更多的曝光率和优越感。这些孩子由于在节目中一夜爆红,小小年纪就参与了拍广告、做代言、出席商业活动,成为公众“围观”对象……在“小明星”的光环照耀下,这些尚未成年的孩子收获的不仅仅是成名的自豪,更有金钱的诱惑,舆论的压力。如这些明星萌娃登上荧屏后,直接面对社会的评头论足。如有的被指“太成熟、心机重”,有的被指“霸道、蛮横”……当然,他们更多面对的是一夜成名带来的鲜花和掌声,这种负面评价也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明星们在付出家庭隐私曝光的代价后更是名利双收,不仅自己片酬倍增,而且连子女也成了赚钱机器。
当然,最大赢家还是电视台。如今年已准备取消制作的《爸爸去哪儿》一直是湖南卫视的收视保证以及吸金王牌,连综艺电影《爸爸去哪儿》也以近7亿元的票房成为影院黑马;《爸爸去哪儿4》更在去年招商会上其冠名权及广告费拍出了15亿元天价。浙江卫视《爸爸回来了2》的广告费也在5亿元以上。有业内人士估计,仅这两档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广告收益,再加上版权交易、衍生产品等全产业链,停播后其损失可达50亿元。
据悉,全国去年各卫视频道共有100余档综艺节目播出,其广告市场份额超过百亿元,其中不乏明星亲子类真人秀,由于收视红火出现了跟风现象。去年7月,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要求真人秀节目避免过度明星化,摒弃“靠明星博收视”的错误认识,不能把节目变成拼明星和炫富的场所;并提出,真人秀节目应注意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尽量减少未成年人参与。
从去年的尽量减少未成年人参与到最近通知明确规定严格控制未成年人参与真人秀节目,可见,今年对真人秀的政策调控措施又有强化。通知规定,原则上不允许再制作播出明星子女参与的真人秀节目。不得借真人秀节目炒作包装明星,也不得在娱乐访谈、娱乐报道等节目中宣传炒作明星子女,防止包装造“星”、一夜成名。 本报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