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精神是求真、质疑、实证。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陈学雷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张双楠研究员等八位科学家专门撰文——《对<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中一些问题的意见》,呼吁能对其中不够科学、不够严谨的地方进一步审议和修改。文章最先发表在部分科学家的个人博客上,之后迅速在朋友圈中传播开来。
科学家们指出的不妥当之处,主要包括某些条目存在错误或不准确、不严谨。例如,《基准》中提到“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实际上,并非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在已知的物质粒子中,原子不是最小的单元,其本身就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更何况,现代宇宙学认为由原子组成的普通物质仅占宇宙总密度的5%左右,宇宙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暗物质和暗能量,虽然我们目前还无法确定这些暗物质和暗能量到底是什么,但几乎可以肯定它们不是由我们所知的原子组成的。
至于,《基准》中知道“力是自然界万物运动的原因”,更是所有科学家“不能忍”的严重错误。起草《意见》的八位科学家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中心教授张鹏杰告诉记者,“力是维持万物运动的原因”,这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从伽利略以来,人类已经认识到这是错误的。初中生物理课本中就明确强调,牛顿经典力学彻底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清华大学一位学者在网上评论道:“读完《宝宝的牛顿力学》后,我不到四岁的儿子都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而且,有些存在很大争议,远非学术界的共识,甚至与现代科学认识有明显冲突的说法,竟然也作为公民科学素养的衡量标准之一。特别是针对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八位科学家认为它们作为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否就可以完全归为唯物论的思想呢?
历史上,“天人感应”论是“天人合一”理论的重要内容,而它有着明显的迷信色彩。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内容并非现代科学的一部分,在现代科学中并没有现实意义。相反,许多现代迷信和伪科学正打着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幌子。作为现代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应能识别这些迷信,而不宜笼统地把这些内容作为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更不应该把这些内容作为科学。
8位科学家共同呼吁,对《基准》中不科学、不严谨的地方,能够进一步审议和修改,如果不加以注意和改正,将会对我国的科普工作造成严重损害。“而且,限于我们的研究领域和学识,这些可能还只是《基准》中存在的部分问题。”据了解,《基准》起草人小组成员,没有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与科学最沾边的一位专家,主要研究科技政策。
本报记者 马亚宁
【相关链接】
2016年4月18日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中说明,这一基准将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导,适用范围为18周岁以上,具有行为能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测评时,从500道题库中随机选取50道题目(必须覆盖26条基准)进行测试,形式为判断题或选择题,每题2分。 正确率达到60%视为具备基本科学素质。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提出了26条基准、132个基准点,其中许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环保、健康、急救、灾害防御和事故救援等。《基准》也涵盖了一些最关键的科学素养,如要求公民具有基本的科学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研究的基本过程、掌握获取知识或信息的科学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