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产犯罪案件逐年减少
从知识产权犯罪打击情况来看,四年来全市知识产权犯罪案件总量在逐年减少,全市检察机关4年受理侵犯知识产权审查逮捕案件总计924件1506人;受理侵犯知识产权审查起诉案件总计2405件4518人。审查起诉案件受理数降幅比较明显,2015年比2012年下降了66.5%,平均每年减少了31.5%的案件量。
中外权利人被侵权案件数量比例逐渐持平,境外侵权人开始出现。
罚金刑判处率高。大部分知识产权犯罪案件法院除判处监禁刑外,都并处了罚金刑。2012年至2015年,已判决案件中基本有90%都判处了罚金。历年的平均罚金刑金额、最高罚金额是:2012年分别为3.6万元、135万元;2013年分别为4.37万元、180万元;2014年分别为4.91万元、230万元;2015年分别为2.939万元、50万元。
犯罪模式升级手段复杂化
白皮书分析总结了上海地区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有这些特点——
■ 发案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商品零售业、旅游服务业比较发达的区域往往是销假犯罪的高发区。
■ 国内外知名品牌容易成为被侵权对象。譬如,“中华”、“黄鹤楼”等都是常见的被侵权品牌。
■ 利用互联网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情况凸显。4年内涉及互联网的知识产权案件占当年全部案件的比例分别为39.93%、20.65%、22.31%、10%。
■ 侵犯商标权犯罪模式升级。一是劣质仿冒、设摊销售的低端模式减少,主要由于非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员参与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增多,目前已经占15%左右的案件量。二是制假、售假异地进行。
■ 著作权犯罪手法、被侵权对象日益多元化。犯罪手法从简单的实物复制到数字化链接下载,使调查取证难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