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开会的会址,人们大多耳熟能详,但参加一大的代表落脚在何处,却鲜为人知。当年,一大代表大多住在附近的博文女校。
博文女校离一大会址约5分钟的路,在太仓路127号(原白尔路),该校创办于1917年,是一所中小学合一的私立学校。由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学堂的黄绍兰女士主持。
博文女校是一幢典型的三楼三底砖木结构的石库门房子,当年一楼住着校长和其家属,二楼是代表的住地。走上窄窄的木梯,便见20多平米的客堂,客堂连着西厢房和东厢房,南面则是天井。
暑假期间,博文女校的学生和教师都放假回去了,上海代表李达夫人王会悟与博文女校校长黄绍兰关系甚好,她以“北京大学暑期旅游团”的名义,向黄校长租借校室,作为代表们的住宿地,黄校长一口允诺。于是,王会悟买来了芦席、蒲扇和蚊香等生活用品,这里便成了一大代表落脚的客栈。
1921年7月中旬,参加一大的代表陆续从北京、广东、湖北和湖南,以及山东等地来到上海,落脚在这里。毛泽东与何叔衡作为湖南的代表,住在西厢房前半间,毛泽东当年才28岁,是长沙第一师范的主事;何叔衡年龄最大,45岁,在湖南通俗报馆谋差。
西厢房朝南的一间约十八平方米,当年是教室,房间里陈设简陋,但整洁干净,放有一张书桌和一个小书架。日落月升,斗转星移,虽经过了95年悠长的岁月,但建筑依然坚固完好。
西厢房朝北的一间住的是山东代表王尽美和邓恩铭。王尽美是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邓恩铭省立一中的中学生。东厢房朝北那间是湖北代表董必武和陈潭秋下榻之处,他俩都是私立武汉中学的教师。东厢房朝南的小间是教员宿舍,住的是北京代表刘仁静,他是北大的大学生。沿街的朝南房间原安排广东的代表陈公博和包惠僧。包惠僧是陈独秀的特派代表,他是《武汉报》的记者,因陈公博另住他处,他便与旅日学生代表周佛海同住一处。
正值盛夏,代表们脱去长衫马褂、西服衬衣,有的穿着背心,有的干脆光着膀子,摇着蒲扇解暑。他们昼夜忙于整理和准备汇报各自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情况资料。这些知识分子对共产主义充满了理想和激情,不是坐在房间里埋头写作,就是聚到客堂里畅谈交流。
黄校长一家住在楼下,她的丈夫是北大教授,代表们与她家人结下了友谊,毛泽东还买糖逗黄校长的女儿玩呢。
李汉俊代表住在家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李汉俊是留日学生,回国后从事翻译和写作,翻译和介绍了许多马列著作,还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兼任编辑,隔壁108号是他哥哥李书城的房子,即一大会议召开的地方,李书城曾任高官,其身份也为一大会场起了很好的掩护作用;北京代表张国焘提前几周就来筹备会议了,他是北大学生联合会的总干事,与上海的代表李达住在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即当年陈独秀的住处,亦是《新青年》所在地。李达是日本留学生,回国后来到上海,住在陈独秀的寓所内,帮助编辑《新青年》杂志,并撰写和翻译了许多马列文章。
陈独秀是广东教育委员会的委员长,正为修缮校舍争取一笔经费,未能到会。
一大代表的落脚点,至今藏在深闺人未识,但愿能作为一大纪念馆的系列,恢复原貌对外开放,让更多的人了解。
十日谈 红色记忆
明日向你介绍一所红色学校——外国语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