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在伦敦开出第一家私人定制店,奥斯汀·里德曾在二战中为英国军队制造军服,给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和甲壳虫乐队成员定制服装,深受英国王室喜爱。但就在去年,这个老字号一下子关掉了31家门店。
事实上,“奥斯汀·里德气数将尽”的说法十多年前就出现了。2004年,同样是售价300英镑的成衣,这个百年老品牌竟卖不过一个当时才16岁、只能算是闷骚范儿的“菜鸟”品牌。毫无变化的“正统英伦风”是奥斯汀·里德多年来留给人们的直接印象。
不能怪现在的年轻人喜新厌旧、不懂得欣赏,经典款绝对不会出错,但也绝对没法出挑。在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一成不变的奥斯汀·里德成了一个“僵化的、令人感到厌烦、没能跟上时代步伐的牌子”。“它并没有被人当成时尚,甚至对我们的父辈而言都不能算是。”一些零售业专家甚至用“老土”来评价这家老字号。
这不禁令人想起日本的“匠人精神”。在高性价比的“中国制造”面前,曾经独领风骚的日本品牌一路溃败。有评论认为,正是玩过头了的“匠人精神”令日本制造业走下坡路。
奥斯汀·里德不愿放下架子向新晋品牌学习。Zara等价格实惠的快时尚品牌的出现,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家老字号将自己定位为服务35岁以上男性消费者的服装品牌,但这群人更愿意去价位相近的中端百货公司购物。而对于未来的客户群——35岁以下的年轻人,尤其是职场新人来说,它的价格又超出了多数人的消费能力。最终,奥斯汀·里德在激烈的性价比大战中败下阵来。
破产管理人彼得·萨维尔很看好奥斯汀·里德品牌转手的前景:“它是个非常知名且经典的牌子。因此对于它对大批潜在的买家的吸引力,我们很有信心。”
但是转手容易,经营难。百年老品牌奥斯汀·里德是否会步几经转手、越转越糟的老牌百货公司BHS的后尘,还得看它能否肯放下自己的高冷范儿。 本报记者 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