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是有机体体内各种物质代谢的催化剂,它们是机体维持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人体有许多酶,仅肝脏就有近千种,而我们平时所说的“转氨酶”只是其中两种,它们是谷氨酰氨基转移酶(ALT,旧称谷丙转氨酶、GPT)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旧称谷草转氨酶、GOT),这两种转氨酶,尤其是ALT,虽然也存在于心肌、骨骼肌等组织,但在肝细胞中含量最丰富,正常情况下,血液中仅有微量转氨酶存在(大多数医院检测正常值为0-40u/ml),只有肝脏遭到损伤时,肝细胞破损或者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内的转氨酶才会不同程度地释放到血液,导致血液中转氨酶浓度相应升高,利用这种变化,医学上采取检查血液转氨酶活性来判断肝细胞受损的程度。虽然它并非肝细胞损伤有无以及严重程度唯一和绝对的指标,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在它明显升高的时候,它与肝脏组织学检查的结果是完全符合的。
引起血液转氨酶升高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感染,尤其是肝炎病毒(甲、乙、丙、戊型肝炎)感染。目前在我国主要为乙型肝炎,其次为丙型肝炎,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大多为散发,偶尔局部暴发。其他感染性因素有非肝炎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细菌(如伤寒杆菌、结核杆菌等),寄生虫(如日本血吸虫、肝吸虫等)。与肝炎病毒相比,其他微生物导致的肝损伤要少得多。
引起血液转氨酶升高的其他因素还有摄入毒物或药物,大量或者长期摄入酒精,代谢性、免疫性以及遗传性疾病如非酒精性脂肪肝,肝脏肿瘤,邻近组织炎症或病变波及肝。
由此可见,引起转氨酶升高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只有病原微生物导致肝损伤的疾病才有传染性,目前在我国主要是病毒性肝炎,最常见的是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其传染性也只是病原微生物(如肝炎病毒)在人群中传播而并非转氨酶在传播,转氨酶本身没有任何传染性。
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转氨酶升高都反映肝细胞受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初次发现转氨酶异常者,更应该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尽量明确原因,才有可能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如果确系传染性疾病,必要时应该隔离治疗,这不仅对本人,更是对家庭、对社会的负责。当然,如果是非传染性疾病引起的肝功能异常,则完全不必担心其有没有传染性的问题,更不必采取任何消毒隔离措施。 本版图片 TP
叶荣森(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