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五违”治理什么?
去年,全市共拆违建1392.0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8.19%。其中,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区域的9区县11块内,拆除危害环境和公共安全隐患的成片违法建筑群148.90万平方米。同时,完成整治桥荫桥孔下违法建筑1248孔,并对256处占压燃气管线违建拆除210处。
今年,“治五违”将向更广处更深处推进,在“锁定”全市各区县“17+24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市、区两级重点区域的同时,还将——
■ 集中力量整治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的违法建筑,重点拆除成片连块、隐患突出、环境恶劣的违法建筑群;
■ 结合住宅小区综合治理,针对违搭现象突出、社会反响强烈的老旧小区集中整治,拆除占绿毁绿、占用公共部位的违建;
■ 重点整治影响航道安全、侵占防汛通道、占压原水灌渠的违建。
这些违建将被“重点打击”:
■ 危及公共安全——及时拆除存在消防隐患以及加油站周边、高压线走廊等区域内的违建。
■ 无证经营——加强对无证经营户的责令停业和劝离疏导,集中力量拆除批发市场、物流仓库、作坊厂房等无证经营违法建筑。
■ 出租牟利——加强对房屋出租市场的监管检查,严厉打击利用违法建筑出租牟利行为。
■ 公字头——坚决拆除公家单位、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搭建的违法建筑,严格按照《拆除违法建筑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实施问责。
如何不“越拆越多”?
“这边拆,那边搭。违建为啥越拆越多?”面对市民最关心的问题,邓建平给出治本之策。
首先,要用好“互联网+”和“大数据库”。去年上海启动无证建筑普查,在摸清“家底”后建立“销项制”管理模式,保证每一处违法建筑都有唯一档案。依托违法建筑治理信息系统,排出治理时间表、逐项制定方案,拆除一项、销掉一项,逐步消化存量违法建筑。对重点难点案件实施挂牌督办。一旦在市民投诉或核查中出现数据库不存在的信息,这些违建将被视作“新增或在建”,必须快速拆除,否则漏报瞒报的相关部门或个人将被问责。
其次,要建立“看得见”“管得住”的机制:
源头管控——督促物业服务企业落实巡查、制止和报告职责。发挥和利用网格化巡查机制优势,探索建立第三方专职巡查员队伍;
“零报告”制度——做好巡查记录和统计上报工作,对在建违法建筑实施快速拆除。对占用道路、河道、航道和公共场所的违建,立即代为拆除;
拆后管控——建立健全拆后跟踪制度,新增违法建筑拆除后一月内高频次复查,此后不定期抽查,严格防止违建现象复发。建立新违法建筑处置责任追究制度,发现处置不力或虚报谎报拆除情况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并在全市范围内予以通报。
“没有遗漏点,没有‘灯下黑’,拆违才能让群众感受得到,才能让群众基本满意,补短板才能落到最实处。”邓建平表示。
本报记者 徐驰 钱俊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