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记忆,就收藏在一座座博物馆里。
今天,世界博物馆日,亮相“黄浦区博物馆联盟”的“小众博物馆”,一样弹眼落睛——因为,“小众博物馆”,也有大情怀。
为啥”小众“?一个原因是,它们都不是大型综合博物馆,术业有专攻,专注于某一领域,某一主题,精悍不庞杂;但其所期许的境界,所达到的水准,却丝毫不负”雄心壮志“的评价。
不妨,先参观两家足够小众却有大情怀的博物馆。
如果,想倾听“沉默的文物”讲述一座移民城市的“会馆传奇”,那就请到中山南路1551号——三山会馆。
107年前,福建旅沪水果商在这里集资兴建了三山会馆。如今,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三山会馆是沪上仅存的保护完整的会馆建筑。王树明,三山会馆管理处的前任主任。30年前,三山会馆被大片棚户区包围,会馆里杂草长得一人多高。王树明想,一个有历史、有文化的地方,不该是这个样子。
这里该是什么样子?三山会馆里,有一座上百岁的老戏台。30年来,三山会馆最富戏剧性的保护事件就是这老戏台的搬迁。上世纪80年代,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给古建筑保护带来了空前难题。南浦大桥建设需要拓宽中山南路,三山会馆大部分地块就在路中央。1986年,市政府决定将三山会馆南移30米。移建工程的最大难点就在古戏台。专家商讨决定,先拆除古戏台屋面以上砖瓦部分,减轻自重,然后将古戏台石柱和木质构件整体吊装到位,平稳安放在4个石墩上,整个戏台和顶部圆形藻井毫发无损。从此,古戏台一天天走向异彩纷呈。2000年,在这里,由黄蜀芹执导、昆曲表演艺术家梁谷音主演的《琵琶行》走向世界。此后,在百年老戏台上,京昆雅乐,弦歌悠扬,绕梁不绝。
2003年,三山会馆列入上海世博会5.28平方公里规划范围。由此,三山会馆内出现了一个“馆中之馆”——上海会馆史陈列馆。上海是移民城市,有独特的移民文化、移民经济,那一个个曾经存在的会馆就是明证。至1949年,史料记载沪上有400多个来自全国各地的会馆,其中1/4汇集在原南市老城厢一带,从维护市场秩序,保障诚信经营,到为同乡同业提供临时救济服务,会馆都曾发挥独特作用。三山会馆通过各个渠道征集明清以来的文物,演绎会馆在申城的发展,更为解读移民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佐证。2010年世博会开幕前夕,这个“馆中之馆”建成,围墙对面就是世博园里著名的“大温度计”;而“馆中之馆”,计量的,也是城市的温度。
如果,想知道蒙娜丽莎为何笑得如此妙曼,那就去人民公园内的上海当代艺术馆看看。
2005年,来自香港的龚明光先生和夫人孙文倩一起创办了上海当代艺术馆,开始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当代艺术走向世界,推动东西美学交流,推动艺术走进生活,面向孩子普及美学教育。
有一个主题展叫“小小蒙娜丽莎”,参观者都是小孩子。为啥那个挂在墙上的蒙娜丽莎笑得那么好看?一群来参观的小孩子向馆长发问。馆长说,哦,蒙娜丽莎原来笑得没这么好看,可是,她跑去游乐场玩了一趟,坐了旋转木马,荡了秋千,吃了冰淇凌,开心极了,再跑回来,就笑得这么好看了。
童话般地解说,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更让他们记住了蒙娜丽莎的笑容,这般美好。既然艺术馆是让人快乐的地方,那就多来来,常来来——素质教育,就这么寓教于乐。
而正在中国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孙文倩,却有另一项宏大计划——艺术集装箱行动——无论是金山农民画、奉贤滚灯,还是露香园顾绣,都好装进集装箱,可以在本土社区展示,也可以走出国门。艺术,也是需要行动力的。她期望,以艺术的力量介入社会,促进社群融合,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事实上,创建11年,上海当代艺术馆,作为一间得到政府支持的私人博物馆,始终致力于推广当代艺术与设计,培养公众对中国及世界当代艺术与设计的欣赏力,并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不断推进上海与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
三山会馆、上海当代艺术馆,都是独树一帜的“小众博物馆”的缩影。在黄浦区20平方公里的行政区划里,分布着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徜徉其间,犹如漫步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章节;散落其间的,众多有梦想、有担当、有情怀的博物馆,不但收藏了历史章节的生动实证,更是这座城市努力在历史长河中“诗意栖息”的明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