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1999年10月2日首演于维也纳,其作词米歇尔·昆策、作曲西尔维斯特·里维也创作了《伊丽莎白》。从展现茜茜公主一生的《伊丽莎白》剧中,上海观众已经领略了德语音乐剧的丰富音乐风格、恢弘创意舞美和深刻思辨主题。已经在7个国家,演给近200万观众看过的《莫扎特》,也秉承这一风格。剧中,有莫扎特对艺术的极致追求和对自由的无限渴求,也有他与父亲和柯罗雷多亲王之间的冲突。而剧中最特别的设定是——舞台上,青年莫扎特和一个孩子阿马德(阿马德是莫扎特的中间名)同时出现。阿马德就是小时候的莫扎特,他永无休止地在写新的交响乐。
全剧有53首歌曲,是以现代流行乃至摇滚音乐的风格为主要框架,融入了古典音乐元素。因而,青年莫扎特完全是现代人的打扮,但为了突出他的单纯的性格和对艺术纯粹的追求,他穿了一身白,还会弹摇滚电吉他。这一身白也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服装和舞美设计,也是以当代审美眼光包容18世纪的古典元素。多媒体再造了时空穿越的奇幻布景。莫扎特3岁就成名于欧洲,被他父亲带着各处巡演。他是没有童年的天才音乐家,长大后也是具有成人身躯的孩童——故而与世界不能和谐相处。他与父亲闹翻、借钱给别人却记不得数目、明明靠作曲有丰厚收入却最终生活拮据……最终,他的孩子气使得他英年早逝。这就是舞台上,始终有一个“神童”尾随于青年莫扎特并最终刺死他的内在逻辑。
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表示,“德奥音乐剧与美国《狮子王》等合家欢类型的音乐剧完全不同,德奥系更注重思考,会赋予音乐剧深厚的戏剧性和哲理性。观众对音乐剧承载的丰厚性,其实也充满期待。”而且,今年恰逢莫扎特诞生2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