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又到国际博物馆日,不文明参观行为,再次映入公众眼帘。
今年的几则新闻则将更多的目光引向了所谓“熊孩子”。在上海玻璃博物馆,一件《天使在等待》的玻璃艺术品,被参观的儿童扯掉一块,家长不仅不制止,还在一旁拍照。艺术家的心也是“醉了”,于是就地再创作,将被破坏的“天使”改名《折》继续展出。
在国家博物馆、北京天文馆,更多人循声而去,果然找到了一拨又一拨的吃东西、摸展柜、横冲直撞、高声喧哗的“熊孩子”,以至于有微博大V悲叹:“每次博物馆里只要来熊孩子,就好不了!”
博物馆时下开始热起来,热门展馆门前动辄排起长龙。孩子的天性,是率真、好动、好奇。平心而论,很多时候,大人眼中的“淘气”,实际上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是他们与外界互动的方式。但是,如果罔顾秩序、变成伤害,好奇心就逾越了尺度。此时,“熊孩子”现象,折射的就是家庭、学校教育的失当。如果其不文明举止不能被及时纠正,无疑会对其今后在公共场所的表现形成负面导向。
其实,调皮的何止“熊孩子”?博物馆参观中的不文明,公共舆论探讨已久。在“熊孩子”之外,成人的表现难道就都可以打及格分了吗?那些文物上刻字留言的事,很多就是出自成人“手笔”。这也是当下中国公共场域常见的一个悖论——我们带着吸取人类文明精华的目的走进博物馆,却又不克制地在现场展示着不顾及他人和文物的言行。富裕起来的中国,公共交往日益活跃,加速提升公共文明水准,是政府和社会以及每一个你我亟需应对的课题。
减少博物馆里的文明伤害,杜绝博物馆里的夸张言行,须加快在更广范围内构筑公共文明的共识。很多时候,我们尚未学会在公共场合彼此相处。比如说,排队、不喧哗、不高声接电话等,这些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不是问题,但在公共场合就成了问题。特别是,面对博物馆,究竟该怎样欣赏文物和艺术品?一些基本的规则亟需成为共识或为众人所知。比如,展品不能随意触摸,展览场所不可饮食,一些展品不能被拍照,等等。这些规则,成人不仅要熟知、谨守,更要以身示范,传递给孩子。当然,博物馆本身也需要在加强管理引导、创新互动方式等方面予以改进。
博物馆,是存放人类文明精华的地方。近几年,社会呼吁博物馆采用更加亲民、有趣、互动的方式向公众惊艳“打开”。而站在公众的角度,何尝不也需要文明“打开”博物馆?社会难免浮躁,生活难免匆忙,但既然走进博物馆,就请暂时收住一颗不断攀援的心,安住于人类文明长河,以文明的养料滋润心田。带着安静的心,才是“打开”博物馆的恰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