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医患关系,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可它却一次一次跳出来刺激大众的神经:广东牙医陈仲伟医院内身亡、重庆外科医生汪永钦被三名患者砍成重伤……但在昨天,人们却听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
从青岛来上海做手术的张老先生,上手术台前提前写下这样的一张字条:“手术过程如发生异常情况,家人不得与院方和医生发生任何不理智的行为。”
我的一位学医的朋友,在广州一家医院工作。陈仲伟伤重去世后,她的朋友圈连续一个星期都是各种悼念文章,不住地感慨“医生救死扶伤,却保不住自己的命”。如果遇到更多一些像张老先生这样的患者,她应该会更多一些欣慰与宽心吧。
问题是,患者对医生的好感度,似乎好不到哪去。去年,一篇发表在某英国著名医学杂志的中外联合调查,患者纷纷承认他们不信任医生,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药品和整体医疗费用虚高。而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想要说理简直是痴心妄想”。
相反,医生对他们的低收入感到非常委屈,与之相对应的是对工作强度的极大不满,有46%的省级医院医生,每天要看超过100个病人,每人平均就诊时间可能不到4分钟。更要命的是,还要经常面对患者的“无理取闹”甚至暴力袭击。
有很多问号,等待着被拉直——病人和医生都哭着说自己是“弱势”一方,到底谁弱势?
或许,我们更应该想得更深一些。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并没有解决,医患关系甚至在恶化。看病贵是由看病难所引发的,因为大家都跑去三甲医院了。而最吊诡的地方在于,一方面要求医生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另外一方面又将他们置于一个必须考虑自身经济利益的处境,这让“白衣天使”们怎么做?
广州的那个朋友发誓,“将来绝不让自己的孩子学医”。不知道,会有多少医生会和她有一样的想法。而如果任由这样一种紧张而畸形的医患关系发展,如何留住精英人才?将来谁来看病,谁来拿起手术刀?
真心希望,这一天不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