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只要天气尚好,又恰好有风,在金山区石化街道的戚家墩大草坪上,不时能看到有放风筝的人。运气好的话,或许能碰上金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李德明老人。
作为金山区的“非遗传人”,李德明自小酷爱风筝,也擅长制作各种类型的风筝。在近30年的时间里,老人制作了大大小小数百只风筝。其中,老人尤其精通制作龙头风筝,他传承的非遗项目便是“龙类风筝制作技艺”。
从小结缘风筝
今年72岁的李德明居住的海棠新村是一个老小区。日前,我们穿过树木葱郁的一栋栋居民楼和一道道社区小径,找到了他的住处。
一走进李老家中,我们的目光就被挂在墙上的风筝吸引了。不算大的两居室内,墙上挂满五彩斑斓的风筝。客厅里,一只展翅雄鹰风筝:舒展的身体,黑色的羽毛,红色的喙,还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惟妙惟肖;一只俊俏可爱的雏燕风筝:翅膀边缘是黑色的羽毛,再往身体上看,又有一簇簇白色的羽毛,一对可爱的眼睛配着颇为卡通的轮廓造型,憨态可掬;还有一只仪态威武的龙头风筝:金色的龙头,洁白的牙齿,口含一只金色龙珠,两只浑圆的圆球做的大眼睛,神气十足。
老人说,这是他几年前做的风筝,放在客厅里方便展示给来的亲朋好友看。李德明还有个小房间,专门存放他制作的风筝。走进这间小房间,我们仿若走进一个微型风筝展馆:墙上挂着龙头风筝、老鹰风筝、飞燕风筝等大大小小的风筝,室内一摞摞木箱子里则是龙头风筝的龙身。
再回到客厅,李德明向我们说起他与风筝的故事。李德明自小出生在浦东乡下,风筝是他小时候最喜欢的玩具。“我们村里的小孩子都玩,我们不仅自己放风筝玩耍,还跟长辈们学做风筝。用河边的芦苇杆做骨架,用稻草做尾巴,再糊上一层纸,一个简单的风筝就做好了。”没想到,李德明从小学会的这一爱好,在长大后不仅没有放弃,反而自学成才,渐渐成为一名“追风筝的人”。
1982年,李德明从浦东来到金山区石化建筑公司,做起了木工、瓦工。除了这些体力工作,李德明还负责园艺绿化工作。在平时,李德明就爱研究盆景园艺,修修剪剪的手工活闲不下来,这为后来他能够灵活地做风筝打下了一定基础。闲暇时候,老人就从金山的乡下买来毛竹,一有空便沉浸在自己的风筝世界里。
简单实则不易
做风筝,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小风筝可有大文章。首先,取材就很有讲究。”李德明介绍,做风筝的主要材料是毛竹和纸张,毛竹要求干燥脱水,纸张要求轻盈坚韧。为找到符合要求的毛竹和纸张,李德明花费了不少心血。
李德明常常在金山的小镇村宅里寻找毛竹,看中后,和农家谈好价钱便收购回家。“毛竹带回家后,先用砍刀劈开。劈开后的竹条,外层叫竹青,内层叫竹黄,用刀将竹青劈开,分离竹黄后再放在阳光下晾晒;晾干后,再用刀把竹青修成一根根纤细的竹条,竹条不能太粗,否则会把纸张拉破。接着要把竹条打磨、去掉毛刺,修成几毫米的细竹条,再放在蒸锅里蒸;蒸好后,再放到阳光下晾干。”李德明说,这是对毛竹进行干燥、去湿处理,经过这样处理的竹条便于编成各类造型的风筝骨架,并且不会长霉,便于保存。
对于纸张,李德明也是精益求精。以往,李德明会到上海市区的城隍庙淘纸。“有一种美国产的‘图邦纸’,撕不烂,强韧又轻盈,放在阳光下看,纸张内部的纹理都能看得清。”李德明说,除此之外,他也淘一些轻盈不透风的国产纸、塑料纸等,也都是制作风筝纸的好材料。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做龙头风筝的?做龙头风筝有哪些绝活?”我们问道。李德明回忆,大约是在2002年,一次他在金山城市沙滩海边散步,看到附近有商贩售卖龙头风筝,李德明觉得十分好看,就买了一只。“我问商贩龙头风筝是怎么做的,商贩自己也不知道。我就下决心要自己做出龙头风筝来。”
钟情龙头风筝
与一般的老鹰风筝、飞燕风筝不一样,龙头风筝是立体的,做起来更难。
李德明说,做龙头风筝的材料依然是竹条。先要把龙头的轮廓编扎出来,将前期处理好的毛竹条放在酒精灯上快速飘摇,使其加热炙烤。“这样毛竹容易弯曲,可以箍成圆圈等各种形状。当竹条弯曲到一定程度时,要迅速从火焰上移开。片刻功夫,冷却后的竹条就有了一定弯曲度。”
烤竹条是个技术活,烤得过慢,竹条容易弯断,烤得过急,竹条又弯不到家,需要多次练习。龙头由眼、耳、鼻、牙齿、角、须等组成,凭借着灵巧的双手和驾驭材料的能力,李德明巧妙地将它们组合成龙的形象。在制作过程中,还要提前给龙珠、牙齿、眼睛留好空隙位置,把嘴巴、眼眶做大。“龙头做得好坏,直接关系到龙头风筝能否正常起飞。龙头竹条要均匀,骨架要周正,做工要精细。”
与普通风筝先裱画不同,龙头风筝是等轮廓做好后,再进行蒙纸裱画。首先,李德明要在骨架上刷一层乳胶,将骨架与纸面对齐,按压结实。“按的时候不能有的地方松,有的地方紧,否则导致风筝扭曲变形。”在纸张糊上后,再把多余的纸裁下来,裱糊、绑扎好后晾干,最后勾勒线条、上色。等到全部完成后,一只张口昂首、两腮扇动的龙头就做好了。
李德明说,他做的龙头风筝有大、中、小三种。而区分大小的依据,还要从龙身说起。“龙身由一片片圆形的风筝片串联而成,风筝片的直径有20厘米、25厘米、30厘米三种,分别对应小龙、中龙、大龙。”李德明说,去年他做了一只109片的大型龙头风筝。“做之前我听说市区有人做的最长的是108片,我的是109片,或许是上海目前最长的龙头风筝。”
做风筝也要讲究力学。李德明说,制作这种风筝片的方法其实和做龙头是相同的,同样要把竹条炙烤弯曲,再箍成圆圈,用细而坚韧的尼龙绳绑扎好。“圆圈竹条两头是削平的,便于两头贴合。”风筝片做好后,还要贴着圆圈绑扎上一根50厘米左右的竹条当龙脚,龙脚两头各粘上一撮鸡毛,既好看又能起到平衡龙身的作用。最后,像串糖葫芦那样将109片风筝片串起来,就能叠加产生更大的浮力。我们了解到,完成一只龙头风筝快则两三个月,慢则三四个月,曾有两个人慕名来向李德明学习过一段时间,但由于没有太多时间,后来不了了之。
“龙头风筝这么大,放飞起来也不容易吧?”对此李德明颇为得意地说,放风筝也要掌握技巧,要顺着风向提龙头,拉龙身,等龙身的风筝片嗖嗖地随风浮动时就可以放飞了。最近十多年来,李德明做了大大小小龙头风筝几十只。其中,有的赠给了金山区文化馆,有的被慕名前来的客人购买走。今年2月,李德明及其龙头风筝技艺入选了第一批金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名单,今后,还有望冲击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