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老人制作风筝事,想起老人与风筝的话题。
常常听有的老人讲,自己的孩子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不知飘到何处,对自己不闻不问,令人心寒。
每闻此言,未免感叹。
如果把自己的孩子比作风筝,那制作风筝的人是谁呢?父母!
当初父母制作“风筝”的时候,用心用力是否到位?所谓到位,并非单纯指让“风筝”能够飞起来,并且飞得很高很高(即所谓成功、成才),而是“风筝”是否懂得反哺,懂得感恩。
人们制作风筝的目的,难道不是要让它飞起来,并且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吗?而当风筝变成断了线的风筝以后,老人们想到的头一件事却是它的“忘恩负义”。我以为这是需要检讨的:牵住风筝的那根绳子还在自己手中吗?还结实吗?还收放自如吗?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只能说明自己的“手艺”不咋样,或者存在不少问题。
对于老人来说,牵住“风筝”的“线”有很多种,如传统的伦理教育,科学的人际关系梳理,现代的家庭理念渗透,以及恰当的经济手段运用等等。
好的风筝,一定要有一根好的线来牵住,哪怕有时它隐藏得很深,甚至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