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对孟子说:魏国原来很强大,没有别的国家能够比得上,这是您很清楚的。可是到了我即位之后,在东边败给齐国,我的大儿子也死了;在西边败给秦国,丧失河西七百里土地;在南边又败给楚国,丢掉八个城池。我觉得这是奇耻大辱,希望替我国所有战死者报仇雪恨,您说要怎么办才行?
孟子回答说:纵横百里的小国就可以成就王业,使天下归服。(何况魏国是个大国呢?)大王您如果对民众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减轻赋税,叫民众深耕细作,勤除杂草,安排年轻人空闲时学习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母,出外敬重长上;这样,就是用加工过的木棒也可以抗击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这是为什么呢?)秦、楚两国侵占了民众的劳作时间,使他们不能够耕种来养活父母;他们的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逃西散。秦、楚两国使民众陷入痛苦的深渊之中,大王您前去讨伐,那还有谁与您为敌呢?所以说“仁者无敌”。请大王您不要怀疑!
孟子这段话的关键词仍旧是“仁政”。仁政,是对孔子德治思想的进一步发挥,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原则。所以,孟子与任何一个国君谈话,总是围绕这一主题反复述说。必须清楚,孟子是反对诸侯间互相征伐的,而且明说秦、楚两国“陷溺其民”,内心未必不以为魏国与他们乃一丘之貉。孟子只是为了让梁惠王听得进自己的话,取得良好谈话效果,而故意批判秦、楚两国而已。
从原文看,难以断定“仁者无敌”是孟子临时脱口而出的佳句,还是流传已久的老话。不管如何,今人将它看作孟子名言,并无不妥。话中的“仁者”,是指施行仁政的君主。说他无敌,实际是在说他的仁政之下生活有保障、思想有觉悟、团结一心的人民无敌。这是毫无疑问的。起码,孟子相信。两千多年前的孟子,能够看到一定条件下人民的伟大力量,相当了不起。他知道,梁惠王这样的君主,不会相信,或者是怀疑,所以才用坚定的语气说“王请勿疑”。
脱离具体语境,“仁者无敌”亦自成真理。仁,是孔孟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生发于内心的爱。仁者,是有大爱的人,是人类中的优秀分子,亦可称代表人物。其力量并不在于武力,而是无比强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感召力,从而凝聚、团结大多数民众,面对世间的任何艰难困苦,并战而胜之。
行文至此,不免联想到数十年前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斗争。为何当政者的坚甲利兵一二十年都打不垮革命者的大刀长矛、小米加步枪?最后,几百万坚甲利兵如秋风落叶,一败涂地?根本原因就是革命者代表了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站起来成为革命的主力军。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崭新内容的“仁者无敌”!
本文无意拔高孟子,只是说孟子作为古代中国的先贤之一,为今天的中国人提供了一些可以继承和借鉴的思想资源。执政者当深长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