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是无形的财富。当诚信程度与利益得失挂上钩,难免会掀起更为复杂的博弈图景。在供给端的商家,有人诚信经营却遭遇恶意差评,也有人装点门面猛刷好评,更有人求删差评不成就用骚扰报复“伺候”;在需求端的消费者,有人以差评要挟商家让利,也有人因商家给点儿蝇头小利就改评价,更有人从中嗅出商机组建“职业差评师”队伍。凡此种种,说明良善的制度设计,有被人性“毒素”扭曲的可能。单以消费者“点评”为制约的信任机制需要更高阶地完善。
一次,听某家装服务软件的程序员吐槽家装服务乱象,颇有感触。程序员发现,实际的满意度调查与网上点评呈现的满意度相差甚远。后来,程序员们修改了点评机制,系统自动记录商家行为,自动生成评价。这样一种设计的改变,商家的信用累积多了硬性约束,也避免差评生成后,商家把“账”只算到用户头上。还有一些地方的网约车、网上点餐等应用,接入第三方平台,实现司机、店家与用户号码的双向屏蔽,降低供需双方投诉后被骚扰的可能性。
将目光投向全社会,互联网诚信机制的完善探索,值得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借鉴。社会各界需要群策群力,让健康的信用生态持续进化。(刘畅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