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7月1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由谭
工匠精神与沉静的心
薛世君
  薛世君

  前段时间,有一部堪称现象级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吸粉无数,据说故宫博物院钟表修复技艺的第三代传人王津,还被粉丝问到“王师傅缺儿媳吗”,直让他受宠若惊。在故宫修复文物的这些匠人师傅,之所以带给大家一种心理震撼,就在于他们那颗沉静的心,在于他们的工作节奏没有被卷入疯狂、焦虑的现代化进程中,时间在他们身上是另一种定义:慢,极致的慢。

  中国缺工匠精神吗?《诗经》里面,就把加工骨器、象牙的技艺,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种细心打磨的追求,与西方工业精神中从99%到99.99%的追求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又如,鲁班故事千古流传,庖丁解牛神乎其技,青铜编钟精妙绝伦……自打老祖宗那会儿,中国人就素来有对精湛技艺的孜孜追求,工匠精神不在话下。

  岁月磨灭不了匠人气质,但是金钱似乎是可以的。财经学者吴晓波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提到,有次他在一次座谈会上遇到一家民营压力锅企业的董事长,得知这家产量在全球名列前茅的企业,正在转行去投资房地产和码头,因为那样赚钱快、盈利前景好。吴晓波在文章里写道,“听到这里,我百感交集”,并且感慨“看来,十年之内,中国人再也做不出一口好锅”。

  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日本制造的差距,其实不在于资金投入、技术积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度追逐规模生产、追求利润至上所致。就像有人痛心疾首地所说的,当别人在精益求精,我们在粗制滥造;当别人在创意求新,我们在山寨抄袭。直到最近这些年,中国游客出国游“爆买”全球的消息层出不穷,从韩国的化妆品、澳洲的奶粉到日本的电饭煲、马桶盖,让“中国制造”尴尬不已,我们似乎才真正开始重拾工匠精神。

  有一次去南阳镇平县,那里是著名的“玉雕之乡”,听当地业内人士说,玉雕大师郭文安创作《五百罗汉图》用了半年时间,另一位大师仵应汶的水晶作品《万法归宗》已经进入第11个创作年头……听着这样的介绍,才明白为什么镇平玉雕能够蜚声世界,那可都是一位位大师用长久的时间淬炼出来的。瑞士制表界大师菲利普·杜佛,从15岁到60岁,一共只做了165块表。这些表除了都很贵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点——每一个细节都堪称完美。

  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在《匠人》一书中认为,匠人身上最宝贵的,是投入与专注,是一颗沉静的心,这恰恰正是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时代所匮乏的精神。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2016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6版:2016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6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第B01版:新民楼市
   第B0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03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04版:好吃周刊
   第B05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06版:美食大观·广告/好吃周刊
“假北大”牵出真问题
骗与防
芒果干
“进化”信用制度 “净化”差评乱象
雷人“标题党”
工匠精神与沉静的心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7工匠精神与沉静的心 2016-07-14 2 2016年07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