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借助机器人突破外科手术“禁区”,到让机器人全流程帮患者配置静脉药物,再到机器人全科医生出现,医疗行业创新技术不断“刷屏”,医用机器人时代来了!当机器人正以其自身的方式改变着医疗行业,改变着人们的看病模式,上海,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将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医用机器人,做手术、自动配药、智能导诊、助你康复……在不久的将来,精确医疗理念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你准备好了吗?
手术机器人
“三头四臂”入胸壁 清除肺癌
在与患者躺着的手术台相隔2米开外,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罗清泉主任医师仿佛开车一般,正坐在操作台前“手脚并用”地对“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发出各种指令。手术中,“达芬奇”特殊的内镜和机械手首先从患者侧胸壁上的4个“小孔”钻入了胸壁肋骨内。然后,随着台下罗教授操作的幅度,“达芬奇”的机械臂在狭小的空间里完成了复杂的操作运动,在不切断肌肉和肋骨,也不撑开肋骨的前提下,完成了与传统开胸同样标准的肺叶切除及系统淋巴结清扫。据了解,自从2009年上海市胸科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机器人辅助肺癌根治手术以来,已完成了千余例手术,仅去年一年手术量就达668例,位居全世界单中心单年度胸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数第一。
作为机器人手术的一线“操刀者”,罗清泉教授认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微创外科技术的划时代革新及重要的发展方向。和科幻电影中的人形机器人不同,身高一米八的大高个儿配上“三头四臂”,“达芬奇”机器人的外形结构要复杂精细得多。所谓的“三头四臂”,是指它拥有主控台、移动平台、三维成像视频影像平台这三大操作平台及4条机器手臂。
罗教授介绍,虽然“达芬奇”个头大,但工作起来却胆大心细。由于“达芬奇”主刀的手术都采用微创技术,和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只需要在患者腹壁打上几个孔,就可完成整个复杂的手术,最小的创口直径只有1厘米。
“‘达芬奇’延长了主刀医生的双手,弥补了人手的不足,可实现360度灵活运转。”罗教授说道,人手的旋转度及活动范围都存在一定局限,但“达芬奇”的“手指”却能实现360度旋转,并在有限的空间内,多个维度任意变换操作姿势,可快速完成切割、电烧、打结等动作,其精确度和灵巧度相比人的双手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超清晰的三维成像让组织、血管、神经更加“逼真”。除了可以突破人眼和人手局限外,“达芬奇”的机械手还可有效防止传统外科手术中人手可能出现的抖动现象,在狭窄解剖区域对患者保护更周全。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也可对淋巴结进行彻底探查、剥脱及清扫。
当听到利用机器人做手术,有些患者无法理解,甚至持怀疑态度。罗清泉教授表示:“这其实是个误会,机器人手术并非完全由机器代替人来手术。事实上,手术系统的每一个指令都是由医生发出。”
“达芬奇”做手术,对于医生而言也是一种“升级”。以前,罗教授每次上手术台,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站久了,就患上了静脉曲张。但自从有了“达芬奇”,罗教授不必再因视野、双手的局限而精神高度紧张地站在手术台边“舞刀弄剪”,而是可以舒适地坐在操控台前,一边看着清晰的三维成像,一边游刃有余地操控机器人手术。他坦言:“现在利用机器人做手术对我而言已经成了一种‘享受’,病人也因此获得了真正的精准医疗。”
配药机器人
5分钟完成配药 错放药剂会报警
走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日间化疗中心,只见两台智能静脉药物配置机器人被分别放置在两个长方体的半透明“柜子”里。一旁的护士先从电脑中调取医生处方,贴在输液袋上,先扫描二维码,再把药剂、一次性配药器、输液袋放在机器人内部的固定装置上,机器人就开始自动配药了。
整个过程中,护士只需将不同药剂放置在机器的转盘中,按下“开始配药”的按钮,再等上3-5分钟即可,全程无需接触玻璃瓶装化疗药物。药剂的切割、抽取、混合、摇匀、检测、输液袋药剂的混合等流程统统交由机器人“搞定”。配药完成后,机器人还会自动贴上写有患者信息、药物名称和用法用量的标签,再由护士分发至各病区。据悉,这两个“机器人护士”首次在国内的医院出现,可在三小时内完成60—70袋左右的化疗药冲配,覆盖了日间化疗中心90%的需求。截止上周五,机器人已累计处理742张处方,处方成功率高达100%。
仁济医院副院长闻大翔表示,配药机器人“上岗”后,不仅降低了护士的职业暴露风险,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据了解,以往在化疗药物配置方面都需要手工进行,护士在配置药物过程中需要多次抽吸,几乎每个人的大拇指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手指在接触玻璃瓶装药物时也无法避免被割伤的意外。由于化疗类药物往往具有细胞毒性,对医务人员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威胁。
而机器人配置药物的空间实现了全密闭,洁净度达到百级并形成负压,保证有毒气体的及时排放。同时,配药过程可全程监控,医疗废物也能自动回收。机器人后台系统还可与医院信息系统对接,方便数据的传输和处方的复核。目前,机器人的配药数据库内涵盖了日间化疗中心所需的30余种化疗药物。一旦药物剂量、药剂品种、数目与数据库中的资料不匹配,机器人就会自动报警。
“上岗”近一个月,机器人的表现究竟能打几分?日间化疗中心护士长仇晓霞给出了95分。“剩下的五分是希望机器人可以更加贴合临床的需求。”据了解,在摇晃、旋转时的速度与频率方面,机器和人工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首次配置时需要根据不同药物的特性反复测试,寻找出最合适的溶解方式。此外,同一种补液由于生产厂家的不同,其穿刺管的大小、输液袋材质也会有所不同。根据这些临床上遇到的新问题,工程师还需对机器人的相应软件进行微调。预计一个月内,机器人将顺利度过临床磨合期。
导医机器人
全程语音互动 帮你导诊找医生
“请告诉我你是哪里不舒服?”“小派,这几天我感觉喉咙疼,头也有点痛。”“根据你的描述,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建议你前往四楼全科诊室就诊,记得先挂号,再等待叫号。”日前在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召开的全科医师1.0 APP新闻发布会上,一个长着大方脸,身材苗条,高约1.5米的机器人全科医生小派吸引了现场所有人的目光。今后,到浦东新区金桥医联体内的社区医院看病,接诊的说不定就是小派“医生”哦!
公利医院刘江齐副院长介绍,全科医师1.0 APP是一款创新的互联网医院模式的移动应用,由浦东公利医院及其所属金桥医联体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携手科创公司共同研发打造,是一个同时服务患者与医生的移动医疗社区。而机器人全科医生Dr.π1.0是一个基于标签的推理+搜索机器人,能回答简单的医学问题。它除了可以在APP上与患者在线互动,还拥有线下“真身”。
患者来到医院,如果无法判断自己的病症该挂哪个科室,可以现场向机器人医生小派求助。“把自己的症状语音告诉机器人,它就会推荐适合的科室和医生。”除此之外,患者在候诊的间隙,要是觉得无聊,还能跟机器人聊聊天,咨询疾病,观看健康教育视频,了解健康知识。“目前从公利医院儿科试点的情况来看,患者普遍反映良好,小派有望于今年年底走进浦东新区金桥医联体7家社区医院。”
刘江齐表示,目前上海全科医师数量不足,且人才流失严重。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机器人全科医生既要成为全科医生的助手,又要担负起作为居民家庭医生的使命。下一步,公利医院专家团队将携手科创公司在2.0版本中加入deep learning的机器学习设计,扩展机器人对标签的自学习和自定义。让小派随着自己与患者和医生的互动,变得越来越“聪明”。到了3.0版本,小派还将深入学习医学大数据的相关关系。届时,新的医学伦理和指南或将由大数据参与决定。
康复机器人
情景模拟 让你边“闯关”边康复
固定住下肢,在康复机器人的帮助下一会儿左右脚交替踩地、一会儿原地跳跃,跟着情景模拟亲身体验“游戏闯关”,医疗康复不再是护理人员帮你“搬腿”,而是进入了病人自己“主动”的时代。
中国康复学会调查显示,我国康复医疗门诊量从2009年的1874万人次增长到2013年的3415万人次,年均增速16%。康复医院收诊人次比例也从2009年仅6.7%快速增加至2013年20.2%,医疗康复需求量极大。
近些年,虚拟现实已成为一个热词。当虚拟现实遇上康复业,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据了解,以往康复病人多依赖治疗师进行被动康复训练,而这种训练只能训练肢体功能,患者的认知能力并没有参与进来,加上训练方法单一枯燥,患者经常半途而废,影响了整体功能的恢复。但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后,枯燥乏味的康复锻炼开始变得有趣起来。
在第75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上展出的新型康复机器人则采用了虚拟现实技术,可模拟多种不同生活场景,让患者“主动”达到康复训练目标,明显提高了患者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也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被动”康复理念。
可以看到随着使用者的四肢能力越来越强,困难层次自动提升,环环相扣的游戏设定让患者主动康复得根本“停”不下来。训练时,只见患者面前的屏幕出现了“仿真街道”,大到街边的喷泉,小到地上的石子,都可由患者自主选择。游戏过程中会遭遇各种突发情况,比如出现水塘,需要患者抬腿跨过,看到路障,则需绕开行走。据介绍,情景模拟训练拟在提高康复人群在日常生活中的应激反应能力,以便更好地助其回归社会。
新型康复机器人的出现无疑将康复训练推入了一个新纪元。过去康复以康复师为主导,患者按照命令完成动作的被动康复模式已被颠覆,康复机器人的出现激发了患者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真正实现主动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