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展示
“临川四梦”中除了《牡丹亭》几乎各昆曲院团都有自己的版本之外,其他三梦都仅有少数折子戏传承下来,目前为止上昆是唯一一家把“四梦”整理恢复后一起搬上舞台的剧团。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王安奎表示,只看折子戏不能全面了解昆曲,只看一部《牡丹亭》不可能全面了解汤显祖,上昆“临川四梦”的上演“让我们对汤显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对昆曲丰富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周育德也表示,折子戏是“老祖宗一代一代锤炼”留下的宝贵财富,因而传承折子戏非常重要,但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讲仅仅上演传承折子戏似乎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了,挑选一些优秀作品恢复它们的“整体面貌”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上昆“临川四梦”的成功为各院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希望有更多曾活跃在昆曲舞台上的作品可以整体“复活”。
整旧如旧
对于“临川四梦”尊重原著、敬畏经典的创作态度,昨天很多专家都给予了肯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傅谨认为,“临川四梦”如同上昆的全本《长生殿》一样,是一部“整旧如旧”的作品。傅谨表示,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昆也曾尝试在昆曲作品中加入时尚的、非昆曲的元素以期能够吸引年轻观众,但是现在不需要了。“现在的环境变了,大家可以安静地用昆曲的方法来做昆曲,我们今天坐在场子里的年轻人,不会为这些时尚的东西喝彩了。你做得越传统、越精致、越像昆曲,大家越喜欢。因为时代的风尚变了,环境变了,我们上昆通过挖掘来继承传统,通过‘整旧如旧’的方法来继承传承,我觉得对今天来说是一个更好的办法,也是一个更能获得市场认可的办法。”
重视传奇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则表示,从“临川四梦”的成功来看,昆曲界应该充分重视明清优秀传奇文本,加大排演古典传奇大戏的力度,“成百上千的传奇文学是昆曲拓展新剧目创新发展的艺术宝库。明清优秀传奇文本的最大优势在于剧目题材保有了昆曲文学的最高水准,曲牌音乐比较附合昆曲格律的规范,作品风格比较切合昆曲情理并重、雅俗共赏的旨趣。特别是其中有一些优秀折子戏还在流传,因此整理改编优秀传奇大戏也是最容易在剧目创新中取得较高的成功率。”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