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7月2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由谭
舆论为何同情小偷胜过受害者
宋鹏伟
  宋鹏伟

  近几日,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仍在舆论场持续发酵,有媒体从“规则意识欠缺”分析,有自媒体以“远离害人害己的‘垃圾人’,因为雷劈的时候会连累你”为题谴责受伤女子,更有段子手从中得出了“老妈比老公更心疼自己”的结论,甚至有人以老虎的视角来喊冤……

  都对,但好像很难听到同情的声音——一个失去母亲、自己被重度咬伤的女子难道不值得同情吗?我曾在异国他乡看到社交媒体对类似事件的反应:首先是惊呼,然后是对死伤者的同情,最后才是责任的判断。可为什么在当下,这样一个既没有违法也没有伤害他人利益的受害者,会遭到类似“咎由自取”的指责,甚至是不依不饶的二次伤害?

  还记得儿童节时因为偷鸡腿被抓获的那名单亲妈妈吗?有人甚至称其为“最让人感动小偷”,网络捐款很快超过30万元。两相对比不难发现,一个是无意酿悲剧,一个是故意去作案;一个是犯错,一个是犯法;一个自己承担苦果,一个侵害他人利益;一个遭遇不幸还被唾骂,一个虽然被抓却收获同情……

  对公众而言,两个新闻当事人都是陌生人,决定是否同情的显然不是亲缘与地缘因素,而是“信仰”。亚当·斯密在其《道德情操论》中表示,同情的基础是合宜性,即评判他人情感及行为的起点和基础是他人与我们是否一致。这表明同情是寻求回报的,同情心也有利己动机,当他人的情感和行为与我们一致时,我们感到高兴,也更愿意施以同情,反之就会感到沮丧,很难去同情别人。

  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杆秤,会不由自主地用道德和情感去评判新闻当事人。对于偷鸡腿的单亲妈妈,违法与否似乎没那么重要,母爱的光辉与走投无路的不堪更能触人心弦,很多人已在心里原谅甚至赞赏了她。那名因私自下车被老虎咬伤的女子,犯了一个6岁小孩都不会犯的错误,一个虽不确定但最合理的解释是“漠视规则”——这恰恰是人们当前最痛恨的社会现象之一,是“信仰”的反面。移情之后,很多人把加塞插队、权钱交易等类似现象的账也算在了她头上。

  新闻舆论场往往是公众发泄情绪的出口,是非对错往往让位于情绪表达,以至于有时会演变为道德评判与智力站队。这样很容易造成谬赞与误伤。在无法掌握全部的信息时,绕过是非的情感表达是危险的——如果那名单亲妈妈是惯偷,如果被咬伤女子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

  可以同情罪人,却不应同情罪行;可以怒其不争,却别因此而忘记了哀其不幸。绝对意义上说,是人就会犯错,就会犯低级错误,只是代价后果不同罢了,但让一个刚出虎口的女子成为舆论公敌,至于吗?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2016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2016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2016里约奥运会倒计时8天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阅读/连载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生态上海
   第B01版:好吃周刊
   第B02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第B03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广告
   第B04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破除“垃圾围城”的难解之困
无解?
“在镜头下执法”重塑执法理念
为“凹凸”鸣不平
违法建筑变戏法
舆论为何同情小偷胜过受害者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舆论为何同情小偷胜过受害者 2016-07-28 2 2016年07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