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外学成归来在国内发展者,被网友戏称为“海龟”。
自然界中的海龟,游于江湖大海,浮沉中吸收着天地之气,全身都是宝。或许这是海归人才被称为“海龟”的原因吧,当然,海归、海龟谐音。
不少海归被国内各研究机构和大学引为人才,但是,“海龟”本身素质有优劣,选优汰劣是用人单位的希望。为招揽人才打造待遇优渥的“池子”,往往也会把某些“海龟”给养坏了,安于过去,坐在成绩和名头上,久则生蠹。
上海财大建立“常任轨”教授制度,6年一聘,考核不合格不再续聘,能入能出,把养人才的“池子”做了个“活口”,教师流得出,没有沉淀,新的人才就能再引进。
腐败,往往因为没有流动,清新之气补充不进来。学术更需要清新之风,好的制度建设,是养一池“活水”的保证。水要流动,既得利益者往往不愿流出,也常有“始乱终弃”的抱怨,但一名拥有学术独立精神的学人,当有学者的自信和自处之道,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海龟”终是要游于“大海”的。
(相关报道见A9版·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