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只有结合实验室化验结果才被确诊,这需引起医生和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重视。在汇总了门诊病例特点的基础上,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内分泌科雷涛主任重申了这一观点。雷涛主任介绍,糖尿病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不能再机械地套用。他提醒,病人不应等到这些症状出现以后再想到就医。临床上,更多患者以疲乏倦怠、皮肤小伤口长时间反复难愈,甚至视力模糊,外阴瘙痒,作为就医的主诉,进一步查血糖发现患病。
糖尿病是一种高患病率的慢性疾病。流行病学统计显示,我国2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为9240万(11.6%),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绝大多数。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时胰岛细胞功能仅剩50%,并且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而进行性下降。
这种病理生理特点使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即需要胰岛素的干预治疗,而早期胰岛素干预会更好地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使糖尿病病情得到缓解。无论是餐前还是餐后血糖均可以应用胰岛素将患者的血糖降至目标值。这也使得胰岛素明显比其他药物降低血糖的作用强大,使其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衰竭时的最终治疗方案。
2016版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指南建议,糖化血红蛋白(HbAlc)大于7.0%,就可以考虑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而HbAlc大于9.0%可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口服药物应用3个月不达标,即HbAlc仍大于7.0%,可加用胰岛素治疗。
目前临床上胰岛素及类似物按作用时间长短分为:速效、短效、中效、长效,另外还有预混胰岛素。正是由于胰岛素的多样,才使得医生可以选取多种胰岛素治疗方案,从而满足不同糖尿病患者的需要。胰岛素对血糖谱的影响与临床医师选用何种胰岛素有很大关系。临床实际运用提示,一天1次或一天2次的基础胰岛素可以更好地控制空腹血糖,基础+餐时胰岛素的强化治疗可以控制空腹、餐后血糖同时升高的患者,而预混胰岛素则介于两种方案之间。胰岛素是对多种降糖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的唯一选择。
有患者担心用了胰岛素后会发生低血糖,会发胖,雷涛主任认为,只要将胰岛素用量调配合适,低血糖的发生完全可以避免。使用胰岛素时配合饮食和运动治疗,必要时配合用一些不增加体重或减轻体重的药物,相信发胖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雷涛主任强调,40岁以上、超重或肥胖、久坐不动、工作压力超负荷、高血脂与高血压、妊娠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出生时巨大儿、脑卒中等人群,都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一定要加强预防。做到起居有常,劳逸结合,戒烟限酒,不熬夜,忌高糖高盐饮食,“管住嘴、迈开腿”。
【专家简介】
雷涛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兼大内科副主任。从事内分泌科临床医疗工作近30年,在内分泌代谢常见病以及疑难和罕见疾病的诊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症以及肥胖等疾病的诊治。
专家门诊:周三下午、周五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