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得动”才能“引得进”
高校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提供高水平学术成果,首先要有一支能够达到国际先进人才评价和学术评价标准的师资队伍。然而短期内,原有存量师资提升无法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由此,上海财大自2004年起率先打破过去国内高校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开辟体制外特区的传统做法,借助海外院长和海外特聘教授广泛的国际学术网络与影响力,参照世界排名在前50位左右的研究型大学的标准予以管理和考核,建立起“引得进,用的好,留得住,流得动”的师资管理新体制,这就是“常任轨”(Tenure Track)制度。“常任轨”教师首个聘用合同期为六年,采用市场化的薪酬激励机制,但考核也非常严格——通过终期考核的授予常任教职,未通过的则终止合同。
这项制度最早在上海财大经济学院实施探索,学院也是国内唯一严格执行6年“非升即走”的经济管理院系。院长田国强教授认为,“流得动”是这项制度的核心,只有流得动,才能更好更多地引得进,不断优化师资,补充人才的流失和人员的淘汰。
上海财大自2004年以来先后引进200多名常任轨教师,截至目前合同到期的有71人,其中19人已被授予常任教职,占比27%;21人考核不合格离职,占比近30%;其他老师则或因无法达到考核要求而主动提前终止常任轨合同或被国内外知名高校引入,学校与教师双方遵循契约精神之下的教师流动。
师生均应独立承担风险
而因导师不被续聘而产生的9名硕博士连读生的学业问题,上海财大在声明中回应,已制定详细的后续导师安排方案,分类安排、双向选择,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这一点国际通行做法是,已经进入论文阶段的一般由原导师带,没有进入毕业论文阶段的一般要求换导师。要是导师去别的学校,学生也可以和原导师一起走。”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上海财大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教授岳劲峰说。导师流动、更换导师都属于现代大学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接受采访的教授们认为,教师和学生在学术上都是独立个体,拥有学术独立的自由的同时也应独立承担风险。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