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8月2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京剧方舟网络时代的票房
来 回
  来 回

  很久以来,西方传说中有一个关于方舟的故事,打造一艘诺亚方舟,寻找人类的未来。

  很久以来,观众自发组织的各种票房,对于京剧的生存、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今,进入互联网时代,对于产生于农业时代的京剧艺术来说,也到了探索发展的问题。

  上海有很多京剧票房,据说有200来个。提起票房,有人可能想到是中老年人的天地;可就有这么一群年轻人,聚在一起,他们票房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京剧方舟。

  他们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下,大部分是白领。平日里,他们各自奋战在自己的行业;每周日,汇聚在一起,交流、演唱、学习、切磋,不亦乐乎!

  京剧讲究流派,京剧方舟中的每个成员都有一项主工的流派,而且流派纷呈。有余派、言派、高派、麒派、马派、谭派、杨派、梅派、程派、尚派、张派、叶派、裘派、萧派等。不仅专工,大部分成员都能演唱多个流派,甚至多个行当;不仅如此,更有些能人一专多能,吹拉弹唱六艺精通。京剧方舟团队里有十多位成员可以参与文武场的伴奏,除了常规的大锣、铙钹、小锣之外,还有两位在钻研唢呐吹奏,除了吹常规的牌子,还能吹奏“唢呐二黄”。

  说他们年轻、时尚,还得说说,他们演唱时,并不像前辈艺人那样,都用个艺名;他们玩的是网名,够绝了吧。说了那么多,到票房,交流演唱还是主题。

  那位演唱“唢呐二黄”唱段“罗成叫关”的,叫“风清云淡”,最近迷上了唢呐唱腔,一有空闲,就拉着“飞龙”给他吹唢呐。尽管飞龙以前没吹过这么复杂的成套唱腔,但是非常认真地进行练习。票房里有“通天教主”之称的QYZZ在一旁指点风清云淡的唱腔,让他受益匪浅。

  要说冷门,飞龙唱的一段《雍凉关》倒是真的冷门戏。此剧早期是孙(菊仙)派剧目,后来马连良擅演,并将该剧的二黄成套唱腔搬到《借东风》里创造了脍炙人口的马派经典唱腔。飞龙也是京剧方舟票房里的一位奇才,平时专唱一些冷门戏,比如汪(桂芬)派的《马前泼水》,高(庆奎)派的《斩黄袍》。特别难得的是京胡王小英、月琴黄惠荣两位老师虽然不会这出戏,但是凭着几十年的演奏功力,居然也丝毫不乱地拉了下来,得到大家的一致赞赏!

  方舟一宝的凤点头唱了一出谭(鑫培)派戏《南阳关》。大段的西皮唱腔,由慢而快,随着人物情绪的变动,层层推进,尤其是最后的快板一气呵成!王小英老师的京胡演奏,也如疾风暴雨般地跟进,整个气氛被调动起来了。大家听得非常过瘾!一致叫好!

  坤生奇奇也是一位奇才。不仅老生唱得好,青衣也唱得非常出色。今天她在票房就是先唱老生杨(宝森)派名段《空城计》,后唱青衣张(君秋)派名段《状元媒》。亦生亦旦,自由转换。

  票房的每一位成员已经把方舟票房当作了自己的家,除了票房活动、吊嗓演出之外,还有经常性的聚餐、喝茶、旅游等多种活动。

  京剧方舟起源于2002年左右,发源于网络,正式成立于2004年。所以方舟的朋友遍天下,当时网络票房日夜笙歌,有美国的、加拿大的、法国的、澳洲的;也有北京的、天津的、河北的、山西的、陕西的、湖南的、湖北的;当然更多的是江浙沪地区的。

  在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今天,京剧方舟有着那么多与众不同的内涵,使得十几年来不断发展、不断提升。

  十日谈

  京剧之家

  谈京剧,不能不谈票房和票友,明请看本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专版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新民环球
   第B10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11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12版:社会/新民环球
说上海话的广东人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
细雨绵绵
我当兵时得了雅号
繁暑变清凉?
甲子感怀 (七律)
京剧方舟网络时代的票房
新民晚报夜光杯A17京剧方舟网络时代的票房 2016-08-29 2 2016年08月2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