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是沪上专利资产储备最多的高校,每年就有几千项专利,专利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五位。三年前,一项针对上海高校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随机调查中,上海交大和另外四所高校被选中,每所学校抽样60项拥有专利的科研项目。结果,300项科研成果的专利资产中,能够转化成市场价值,最终获得市场价格“埋单”的少之又少。
相反,美国高校一年专利数量可能不多,专利成果的市场转化效率却很高。以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为例,每年的技术专利成果只有100多项,是国内高校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每年因此收入的专利许可费却高达十几亿美金。其中,大部分专利成果不是薄薄的几页论文纸,而是犹如一本本大部头的技术“词典”,足有几百页厚,涉及的权利要求项目有几百个。
中外高校的专利成果价值为何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在上海必利专利评估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陶冶看来,这主要归因于国内高校论文成果多,技术成果少,科研人员申请专利是为了完成科研考核“作业”,而不是想要靠专利敲开市场大门。深入一个个科技成果转化案例,他发现国内企业较多规模小资产少,对于科研成果的期待是从样品、样机,甚至小试或者中试开始的。国内高校的科研成果,多是“一张纸”,或者只有实验室技术,样品或样机很少见到。
面对企业需求和科研成果之间的断崖,科研人员其实有办法,只是没动力。要知道,科研人员让技术产品从论文中站起来,变成小试样品或者进入中试,需要巨大的付出,但其中的攻坚克难不涉及理论创新难以发论文,在工资奖金、职称晋升中就难以“加分”。
陶冶建议,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应该向技术类科技成果转移,特别是科研人员在论文变产品过程中的付出,也可以与职位晋升,工资奖金等密切挂钩。其实,从论文变成产品,需要不断创新工艺流程,摸索技术参数,创造制造技艺,这其中蕴涵着无数的技术秘密。这些技术秘密在市场上很值钱,它们是一项科技成果“接地气”的关键支撑,也是企业看得见,摸得到的创新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