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闻讯走访了位于安徽蚌埠市的古民居博物馆,这是上海人马国湘为自己的收藏——来自横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17个省的1000多栋古民居安顿下的“家”。他如愚公移山般在蚌埠龙子湖畔再挖湖,造岛,堆山,在这个庞大的博物馆体系中,人工造出的山体、绿化、水面共计5000多亩,6个岛上计划安放450幢民居。山体绵延2.3公里,沿途种满了紫藤花。山坡上的古树有些两人都合抱不拢。马国湘为自己的古民居博物馆取了一个典雅的名字——湖上升明月。
因为收藏数量之多,马国湘被誉为“中国古民居收藏第一人”;因为他的心中正在酝酿另一项变革的计划,他又与数量正在悄悄增长的古民居收藏者有了区隔。
民间工艺和智慧
“湖上升明月”从2012年开始,至今还在建设中,按照设计,岛上街巷错落,小桥流水,画舫穿行。现在,基本复建完毕的100多栋古民居在建筑样式上,有官邸衙门、祠堂公所,也有酒肆戏台,最小的面积只有50平方米,最大的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大部分面积为100—200平方米不等,甚至古民居外面的古树、古井、古石也皆尽可能地在异地复建过程中得到了完整保留。它们之中,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晚期,最年轻的也屹立百年以上。
时间练就了尊严
马国湘出生在浦东农村,他认为是稻田边的成长经历把对于农耕社会村落邻里的概念深深植入了自己的基因里。20多年前,他从偶然收藏了一个古民居的构件开始,渐渐延伸到收藏整幢民居。“如果我不去救,就没有了啊!”
许多散落在各地的古民居并非都能像皖南西递宏村般幸运,被成片成建制地保护起来。社会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古建筑与后来新起的建筑间杂相处,在道路建设和大规模城市改造之际,一些古旧的民居不可避免地要面临拆迁的命运。“如果有人能够在推土机开进来之前,收购收藏民居,很多时候屋主还是很感激的。若无人收藏,也就被推土机夷为平地了。”马国湘收藏这些古建的消息渐渐传开去,有些拆迁单位比较有意识,就会主动与马国湘取得联系,希望他们去收购,以求能保住房子。
广为人知的一些名人故居,可能早就被当地政府围拢起来做了旅游景点,但众多的普通民居却处在被保护与被放弃的中间地带,尽管民居未必如闻名显赫的达官贵人府邸那般幽深精美,但同样有很多体现时代特征和当时民间高超工艺水平的精品,“被拆下来当作柴烧了,实在可惜”。这些建造精细、工艺经典的建筑因无法进入国家和地方政府文物保护范畴而在岁月的流逝中自生自灭。但还有些地方的人在物质丰裕之后,却首先想到拆自己的家园,毫不手软,比如在福建石狮,整一个村庄的古建筑都要打包卖给马国湘的团队,“那可都是红砖大厝啊,他们祖祖辈辈居住在此。”马国湘不由慨叹。
移地复建和当代想象
每一幢古建筑,是一段历史的遗存,是文明和文化最直观的体现,每一面粉墙,每一片黛瓦,都藏着一个故事。诚如梁思成先生所言,中国的古代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了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古建筑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在政府部门还无法对每一栋古民居都实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民间进行抢救性收藏、重建是另一条保护之路。
“专家一直持有‘古建筑要原地保护’的观点,但现实让他们的观点也有所转变,认可在不具备原地保护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移地保护。”马国湘说。“我做的其实也蛮无奈的,抢救也是一种凝固,凝固的是国家记忆。我希望在一个艺术的范围内挽救建筑,最初的时候,古建筑也有本身生长的环境,所以我挖湖造景,先做的是环境,这耗费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也让很多人不理解,直至如今有了初景。”一幢百年古民居的复建成功,如同目睹生命的再次继续。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栋从山西移来的古建正在复建中,150年历史的祠堂,如今只剩下了骨架,如枯瘦的老者般垂立在夕阳下。“如果我们不收,过不了几年,剩下的部分也要被雨水泡烂了。”
收藏到一定程度,靠房地产起家的马国湘往往没有太多的时间亲自出马实地判断哪些建筑要收哪些可以放弃,只有通过专人给他看的视频和照片做决定,而最终放弃的那些,往往是一个大宅子里只剩下的烂木头,连故事都没有。“很多古建筑的房梁烂掉了,很多门窗雕花在‘破四旧’时被弄残缺了。我们有一支100多人的修复队伍,长年在仓库里做修复工作。现在好师傅很难找,这些人以前叫‘大木工’,做家具的师傅叫小木工。‘大木工’的手艺都快失传了。”马国湘说。
现在,马国湘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让这些在异乡站立的古建与时代发生关系,植根在当代,注入当代元素,才能更好地存活下去。将古民居仅仅进行现代化改建,成为餐厅宾馆、高级酒店,又太过庸常。他请了一个改建团队,希望动用当代建筑师们的智慧在历史的灰烬中让古建得到重生,这个酝酿中的项目牵头人葛千涛请来了一群西方建筑师,希望能够把古建筑作为一个基础建筑元素,加入到改建计划中,葛千涛将之称为“比较建筑”,“也许会在闽南民居的广场中央建立起一个卯榫的工作坊,并利用互联网向全世界直播制作过程。”如果能实现,百幢古建的生命力将在当下被激活。 特约记者 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