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心里找技术
从张江高科地铁站下来往北走500米,便是中以上海创新中心所在地。半年前,上海企业瑞珑汽车走进了这里。和其他来访的企业一样,瑞珑是来寻觅优质以色列科技项目的。作为新能源汽车新三板上市企业,它很想寻找储备辅助驾驶系统技术。
辅助驾驶系统,是汽车行业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汽车如何自己捕捉路况?谷歌采用雷达扫描系统,欧系车采用激光系统,两种解决方案表现优异,但是价格也相当“优越”——成本超过1万美元。而特斯拉则搭载摄像头感应路况,成本大为降低,瑞珑汽车也更偏向后一种方式。
有没有比特斯拉更先进的摄像头辅助驾驶技术?走进中以创新中心,一种360度“路况眼”让瑞珑两眼放光。以色列本固里安大学机器人实验室的一位教授,目前正在突破特斯拉汽车只能收集汽车直线行驶时前方道路信息的弊端,通过安装更多摄像头,实现360度视角全覆盖。
在中以创新中心牵线搭桥下,瑞珑汽车与以色列教授反复协商,最终决定由瑞珑汽车出资5000万,在以色列和上海建立研发基地——以色列教授继续在实验室研发28目摄像头,双方共同开发产业化的工艺技术,瑞珑负责技术的产业化。
7000项目入库打磨
让瑞珑心满意足的前沿技术,只是中以创新中心项目库的七千分之一。“以色列在软件算法、新材料、无人驾驶、卫星导航等方面的研发实力非常强劲。”中以上海创新中心运营总监阮项告诉记者,继海法、特拉维夫、耶路撒冷之后,中心已在以色列南部城市贝尔谢巴建立了第4个办公基地。“因为这里有以色列最好的工程类大学本固里安大学,而当今围绕大学创新已经成为主流。”
“在以色列,很少有把一个技术从头做到尾做成产品,他们更愿意把东西卖掉,然后找一个新方向继续创业。”阮项说,中以上海创新中心成立1年来,已经收集了7000多个技术项目。以色列政府也高度重视,在政府撮合下,中心已和以色列最大孵化器共享数据库。
要成为专业的跨国孵化器,一流的创新技术库只是第一步。要使前沿科技对接企业,还需要进一步打磨,包括技术的研发进度、团队背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缺点,可行性报告,研发周期等一系列技术创新“大数据”。据透露,中以创新中心已经做过5000多个项目的背景调查和进度调查,有1000多个项目进入到可行性报告分析。 本报记者 马亚宁